明影法师:六度法门大义
2025 年 07 月 13 日
佛教中有一首“七佛通戒”,完整概括了佛教的智慧内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布施,“自净其意”则指修心。
要想把我们这个充满了妄想与烦恼的心,彻底净化,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开真心。佛教的修行,目的就是把凡夫的心变成佛的心,所以“自净其意”是修行的要点。因为真心本有,放下妄心,真心自然回归。正所谓“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修心的法门有很多,今天重点讲六波罗蜜,也叫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总纲。
布施,通俗地讲就是给予,它既是慈心的修习实践,也是慈心的外在表现。
从社会关系来看,布施就像投资,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站在修行的角度,布施旨在破除我们的贪心,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自我”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身心,这是自我的主体;再一个是指身心所拥有的,比如我的茶杯、我的讲台、我的课本等等。布施这一法,能够破除我们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在生活中修布施,不管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抚慰,都是在种善因。依据因果法则,只要种了善因,便是在积累福德。经典里说:“菩萨施不望报。”菩萨布施,根本就不希求回报。为什么?因为菩萨知道“施必有报故”。一切都在因果当中,只要布施,一定会有回报。
每个人的世界都以自己为中心,我们所有的给予,通俗地讲都是“投资”。我们的福报全因布施而来。任何一个富有的人,不管是继承父辈的财富,还是通过投资经营或专业技能奋斗所得,这些都是部分条件,主要原因是他过去生曾经有着非常丰厚的布施,今生因缘成熟,所以才能迅速积累财富。对此,我们应该随喜赞叹,而不是心存嫉妒,仇富心理更是不对。
我们要想也成为一个财富自由的人,就要学会布施,同时还要善于经营。善于经营,不是善于跟别人争,而是善于给予,给得恰当,给得及时,给得高级。既有好产品,又有好服务,同时还会利益人、慈爱人、恭敬人,这些都是创造财富的条件。所谓和气生财,人际关系和谐,自然发展机会就多。
持戒的意义在于约束身口行为,以免伤害他人。在家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持戒的主要目的,是对身口的防护,保护我们不在因果世界里制造新的问题。
就以五戒来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在家佛弟子应该持守的重要法门。如果有人按照五戒来生活,不管是在法律层面,还是伦理层面,都是一个合格的好人。这就是戒的重要性,就像人生的安全轨道,不至于因为偏离轨道而害人害己。
佛教的“戒”,与道家的“俭”、儒家的“礼”是同一内涵,只是佛教的戒律更为丰富。其中的八关斋戒,大家可以多多受持,这是在家人学修清净心的殊胜法门。
再说忍辱。我们乐善好施,严持戒律,努力做到不伤害他人,可为什么还会遭受委屈或伤害呢?这些委屈和伤害并非凭空而来,正是我们过去生积累的烦恼种子的显现。过去生的恶业在哪儿记载着呢?第一,我们内心的烦恼,就是恶业的反映。其次,我们在生活当中所遭遇的,不管是社会的、人事的,还是家庭的、自然的,所谓无妄之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我们过去生的恶业,如今成熟,需要我们偿还而已。虽然今生没犯错误,但是不等于过去生没犯错误。在因果的世界里,并不会出现真正意义的偶然和无理情况。
因此,面对那些不是由于今生错误导致的伤害时,我们要一忍了之,接受并消化,就像还债一样。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一座银行,里面储存着我们的善业与恶业。当我们遭受委屈或伤害的时候,正是还债的机会。
站在修行的角度,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放不下的纠结。无论在家出家,忍辱都是必修课。
精进就是勤奋。六道之中,只有人才能修行。天人不能修行,因为天人的心平静而安定,环境单纯而和谐,没有学修佛法的机会;动物不能修行,因为思维能力不发达,不具备学修智慧的能力;其他道的众生更是障碍深重。人身如此宝贵,因此我们要全力以赴,珍惜光阴,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禅定,就是老子讲的“载营魄抱一”,一心调伏妄念。建议大家多练习禅定,精修止观。禅定的修习,能降服欲望烦恼,获得心灵当下的清净与快乐。
般若即是智慧。研究世界的真相,研究现象的真性,研究身心的实相,破除自我意识,破除认为世界实有的执着,同时,了解现象界的运行规律,即因果法则。所有对空性、对因果的认识,都是般若智慧的运用。
在六度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儒家和道家也有体现,只是没有佛教圆满广大。唯有般若智慧才是佛教的不共法,是佛教独有的解脱智慧。
六度法门是个大法门,既是自度,也能度他。这是成佛的智慧,能让我们由妄心状态回归真心状态。般若智慧的体性,正是我们的真心。
现在,我用生活化的语言,对“六度”作一个通俗解释:
布施,养成乐善好施的情怀。
持戒,养成清净内敛的言行。
忍辱,养成柔和忍耐的态度。
精进,养成勤奋向上的精神。
禅定,养成宁静淡泊的心境。
般若,通达缘起与无我的智慧。
这是对“六度”的通俗理解。经典里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多是大菩萨们深广的菩萨行,我们暂时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把“六度”当作修心的法门,培养六种生命品质:乐善好施,清净内敛,柔和忍耐,勤奋向上,宁静淡泊,通达缘起与无我。深入开发这六种生命品质,便可以回归我们的真心本体。
◎ 据2024年8月31日,明影法师所作《在生活中修心的法门》开示整理。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