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老子的“三宝”
2025 年 07 月 13 日
老子讲:“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
所谓慈,就是一心爱人。用慈心,把自己与外界对抗、冲突的力量化解掉,放下、转化自己的欲望烦恼。当今时代,科技教育非常发达,多是理性教育,而慈心的修习训练的是情感、情怀,可以与理性教育相平衡。
这一法门,在生活当中特别实用。不管你对我好不好,我始终对你好。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天天练习,很快就会练得和颜悦色,心地清明。因为慈是自己的修养,是自己的修行。如果自己不能做到慈爱待人,说明自己的修行不到位。对一个很尊重你、很爱你的人,心生慈爱,这个容易做到;面对欺负你的人、不尊重你的人,也要修慈心,就很挑战。这是两种修慈心的对境。
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很多方面可以互相解释。老子讲的“慈”,与孔子讲的“仁”、佛教中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属于同一类智慧。如果用四无量心来解释老子讲的慈心法门,可以分成四个方面:所谓慈,就是给人快乐,给人温暖,给人欢喜,给人爱和利益。所谓悲,就是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给予同情、关心和安慰。喜,对治的是嫉妒心。对于比自己过得好、社会地位高的成功人士,修随喜心,随喜他们拥有好的事业、好的学识修养、好的家庭条件等。尊重、不嫉妒,就是随喜心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自己管不了也帮不了的人和事。对此,要修“舍”,学会适时放下。
以动物保护为例,很多动保人士慈心与悲心兼具,但是因为救助小动物却常常深陷痛苦之中。有人在高速公路上拦下运猪的车,可是人家做的是合法生意。即便最终把猪救了下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一车猪怎么安置呢?养又没地方养,放又没地方放。总之,救与不救都令人痛苦。这是由于不能运用智慧来完整理解慈悲法门,而导致的困境。
我们理当对弱者抱以同情,对小动物心怀慈悲,但我们并不是小动物的保护神,没法让所有弱小的生命都不受伤害。也就是说,我们慈悲弱小生命不能离开智慧的抉择,不能离开平等的原则,不能离开修慈心的根本。
修慈心并非躲在孤岛上,而是要在社会关系当中进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几百年,几乎没有一天没有战争。各国为了争地盘,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要开战,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但是,老子、孔子、颜回、庄子是怎样的生命境界呢?他们的心灵很自由,没有因为战争就在身边而痛苦。
大家想想看,如果对世间苦难过分执着,观音菩萨岂不成了最痛苦的人?因为她的愿望是让天下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啊!所以,修心是修自己,培养自己的“慈悲喜舍”之心。
老子还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也可以说是对慈的一个诠释。“上善”——最好的善,就是慈。这个慈,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同时又保持柔软,完全没有对抗,没有执着。帮得了就帮,帮不了就放下。尽力而为,事过不留。
你看,水在山间流淌,遇到陡坎就变成瀑布,遇到洼地则变成深潭。水流到平坦地区,就变成一条平静的小溪,若遇到山包,它就绕道而行。它无所求,无所欲,随形就势,只利益,只向前。反观我们自己,爱人与帮人是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有条件,那就如同做生意,而不是修行。修行是无条件的,帮了与不帮一样,完全不求回报,“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的智慧,内涵也很丰富。首先,不是说自己有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其次,帮人的时候要尊重环境,尊重他人,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关爱。如果能够行善而不令人知,这就是老子讲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德行,完全不执着于自己的德能。这样就能养成无条件关心人、爱人的习惯,完全不在乎别人回应不回应、回报不回报,这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
俭
俭,就是节制。这其中包含了节俭、节约等内涵,但主要是指节制,即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和言行。因为我们虽然修习慈心,但暂时还不能做到只有纯粹的爱,还有各种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这就需要非常认真严谨地管理好我们的言行。
顺于社会伦理和管理体系是俭的基础修养。仅此当然远远不够,俭到什么程度才算成熟?一个人独处时,能妄念不生,这才是俭的高级境界。正如老子所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让妄念停下来,减少对外境的依赖,令心安宁而清净。
在生活当中,越少给别人带来麻烦越好,物资消耗越少越好。可是这个时代,跟老子的智慧正好相反。过去物资匮乏,提倡节俭很容易理解;现在生产过剩,有些理论主张以高消费刺激高增长,这时提倡节俭就不容易被接受。高消费鼓励的是欲望满足,与老子的智慧不一致。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对欲望的管理和节制,这才有利于社会稳定持久的发展。
因此,建议大家静下心来多读书,学会修心。虽说经济数字可能会不好看,但家家日子过得安稳,比经济数字好看更重要。假如每个人忙得就像陀螺一样,身心不得安定,甚至焦虑、抑郁,没有时间结婚、生孩子、陪伴父母,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说,我们的经济不是大问题,但观念有问题。我们不应只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要重视心灵的健康与自由。不但要为今天努力,还要为明天考虑。“俭”是实现社会祥和与心灵自由的具体修养。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有两重内涵:一是指君王的自我修养,要一心爱民,时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自己的德行不够,自己为天下人的付出不够,因此而常生惭愧。一是指让的德行,即面对利益,互相推让。比如做生意分红时,让对方多得一点儿。“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不争,即是儒家“让”的智慧。
培养让的智慧,是在养育我们的德行,养育我们的道心境界,令我们放下对外部事物的追逐。若能让到私欲净化,妄念不起,这就是让的理想状态。
老子只管“载营魄抱一”,一心修智慧,并不在意是否为世人知道和尊崇。他本来打算西出函谷关,隐身修道,结果走到楼观台,被守城的将军拦住,老子不得已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建立了道家文明。两千五百年之后,还在利益人类。其实像老子一样的人,在当时还有很多,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慈爱与快乐,心灵获得了自由,他们也不需要世人知道。
儒道两家根本上是一家,孔子是老子的亲传学生,儒家“让”的智慧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儒家的生命境界,同样令人高山仰止。
我们也要这样来修心,尊重他人,利益他人,看淡外在的名誉、财富、地位等,一切都不与人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你不跟人争,也就没有人跟你争。你就不会增加嗔心烦恼,不至于因为琐事而对簿公堂,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失败。修行的关键在于培养这样的智慧,具备这样的认知。只要能够让的就尽量让,使自己越来越简单,这是符合修行、符合道的生活态度。
古人志在修心,现在的人则热衷于积累和攀比,比财富的多少,比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对此,老子讲:“多藏必厚亡。”意思是积累的越多,死亡的分量就会越重,挂碍就会越多。因为死亡是无法回避的人生终点,执着于外在资源的拥有,等于是增加了死亡的负担。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往往都是离群索居,甚至把天下都让给别人的原因。
不争的智慧,在家庭生活中怎么运用呢?不争财产,不争尊重,不争情感,一切不争。既然是一家人,能让的就应该尽量让啊!对家人、亲友,只有无条件的慈爱与给予,这是居家修道的原则。
◎ 据2024年8月31日,明影法师所作《在生活中修心的法门》开示整理。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