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真的”问题?(下)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真的”问题?(下)

2025 年 03 月 12 日

念佛的是谁?

 

“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的要害是什么?

 

这些年,我很少专门讲“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只是随缘偶尔提及,因为大家都在参这个话头,讲得已经很明白了,我就没有把它作为研究重点。在高旻寺,他们将“南无念佛是谁”铸在了禅堂的报钟上,整个禅堂几百年就参这一个话头。这个特别好。

 

首先,这个话头确实非常重要,好下手,具有普适性。它不需要太多的教理基础,也不需要熟悉祖师的公案语录。高旻寺几百年如一日地提倡这一个话头,所有的班首异口同音地反复提倡,就形成了一种氛围,把这个问题传递给每个人,成为每个人的参禅课题。一个好的禅宗道场,应当善于启发学人的疑问,学人则要善于发问,善于接受启发,将传统问题、经典问题转化为自己具有切肤之痛、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我越发体会到“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的重要性。它非常好用,值得普遍提倡。然而,要将这个问题真正变成自己的问题,同样需要不断地努力。

 

以前,我认为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提,于是便不想提,因为佛法需要丰富,法门不能太单调。每个人的根基和过去生的因缘不同,需要不同的课题来启发。 因此,我特别注重从经典中挖掘历代祖师们曾经重视过的公案和话头,甚至是一些古人未曾重视过的问题,我把它提出来,作为大家参究的课题。

 

比如,永嘉禅师参见六祖大师,就在问答当中完成了彻悟。那么,究竟是在哪一句彻悟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奇特,绝没有文字答案,但并没有引起古人的重视,也有不少错解的。我强烈建议大家应该深入地参一参。

 

再比如,善会禅师写给洛浦元安禅师的信,信中到底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艰深难解,也只有弥勒菩萨下世才能解答,正好可以对治我们狡猾的分别心,是这个妄想炽盛时代的一剂良药。如果你对这一问题有感觉,它就可以成为你的问题。

 

生活中的疑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类似于疑情的状态。比如,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或面对一个难题时百思不得其解,却又迫切想要搞清楚,这种状态就与参禅相类似。此外,当我们遭遇尴尬时;犯了错误,当场要被揭穿时,这时脑子里会是一片空白;或者正愤怒时,心境勇锐,别无他念,这些状态也都类似于参禅。但与参禅的区别在于,这些状态并非以菩提心和般若见为引导,也不是关乎生命真性的疑问,因此不能导向觉悟。

 

如何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找到强烈想要解决问题的状态?这是禅宗学人的必修课。学习教理也要善于发问,什么是空性?什么是缘起?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为“见空性即见法身,见缘起即见如来”。什么是菩提心?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菩提心,但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它有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学习经教必须要重视的核心课题。

 

学修佛法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知识乃至思想,而是要当下成佛。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大问题,而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只有抓住根本问题,很多具体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就像画一棵树,应该先画整体轮廓,再描树叶。如果只专注于画树叶,那就永远无法画出一棵完整的树。正如祖师所讲:“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摘叶寻枝无法真正理解佛法。所以,狠抓根本问题才是学佛的要点。

 

经常有人问:“我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学?”一开口就错了,因为这就是“摘叶寻枝”。想要通过一片片树叶、一根根枝条来理解整棵树,恐怕搞到驴年马月也搞不清楚。现代人过于迷恋次第和具体教法,这是很大的误区。祖师见到这样的人,大概是不想理会的。

 

学习教理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清空邪见。但如果对教理产生执着也就成了杂毒,正见也需要消化和清空,直至心中无物。这时,才能如洞山禅师所讲,“努力殷勤空里步”。所谓“空里步”就是念念参究,无念之念,不思之思,这是奇妙的观照般若,是最殊胜的菩提心。我们需要不断引发这种状态,明确方向,找到感觉,再一点一点地积累力量,清除障碍,疏通路径,直至真疑现前。

 

我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1995年以后,柏林寺的重要活动我几乎都在场。2000年辞掉工作,2001年我在柏林寺出家。刚出家那几年,只有家人知道我在柏林寺,同学亲友们都不知道我在哪里。虽然不是有意保密,但也无意主动联系。因为只有淡泊世缘,才容易开启法缘。

 

大概是2007年冬天,我正带着居士们布置禅堂,为冬季禅七做准备,客堂通知有两位客人来访。我让他们稍等,忙完手头工作才去见面。到了客堂,一下认出是两位高中同学。已经二十年没有见面了,其中一位我当下就记了起来,另一位同学我却一时想不起名字。我俩都很尴尬,同学愤愤地说:“如果你想不起我的名字,我这辈子也不告诉你。”我只好先带他们去吃饭。

 

吃饭时,我一边吃一边努力回想,真的是食不知味,直到结斋回向时,名字忽然浮现在脑海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禅范例:想知道,却没得想,可是又迫切要解决,而且只有一餐饭的时间,这极类似于参禅的克期取证。不知道,想知道,没法想,很急切,这不正是起疑情的要素吗?

 

我们的妄想心,乃至最粗猛的贪嗔痴,其实与真心佛性没有一丝一毫的距离。它们当体即是真如,只是我们念念错过,总是住在分别取舍的妄想状态中,想要以妄念分别取舍心趣入真如,完全没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坚守“不知、不说、不传”的宗旨,“无法可说,无道可修”。你想由妄想证入佛智,绝无机会。因为一切妄想、一切条件与方法,都无法证入绝能所、绝对待的真如本体境界。

 

然而,我们仍然要努力解决问题,不能躺平,否则便要永远轮回。尽管说了这么多,所说都有局限,甚至可能成为新的执着,但我们也还是要有信心,要立志把自己搞清楚,而且要限定时间,“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肯累劫受余殃”。

 

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件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忽然间明白了。这种经验完全可以类比于参禅。我们的本心是什么?念佛的是谁?到底是谁?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不能含糊。但也不能乱搞,而是要“思量个不思量的”。请大家仔细体会。

◎ 据2025年1月8日,明影法师所作冬季禅七开示整理。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