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真的”问题?(上)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真的”问题?(上)

2025 年 03 月 10 日

 

◎ 据2025年1月8日,明影法师所作冬季禅七开示整理。
 
 

有人问:“如何才能提出一个真的问题?”

 

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真”问题!这样思考、追问,就是参禅的过程。佛法以般若智慧为核心,学修佛法就应该这样参问。

 

什么是“真的”问题?

 

所谓“真的”问题,首先,它要真的有价值,同时还要与自己息息相关,是学人自己的“真”问题。为什么?公案语录中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如何是佛法的的大义?”,但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没感觉、没兴趣,缺乏研究这个问题的内在动力,也就不是学人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那它就没有启发智慧的价值。

 

一个“真的”问题,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是你真正想要搞清楚的,而且你确实知道自己不清楚,又特别想要搞清楚。同时,这个问题更要直接关乎佛法和禅宗的命脉。古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学人自己?”“(我们的真心)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古人发自内心的疑惑。

 

仰山禅师问沩山禅师:“如何是真佛住处?”意思是说,真佛住在哪里?洞山禅师问:“无情如何说法?”这些大祖师走遍大江南北,跋山涉水,寻师访道,往往一问就是几十年。只有这样真正想参问时,疑情才能生起,才会有“真疑现前”。

 

然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专业教育,还没有重视传统的生命智慧教育。关于生命内涵的正确知识非常匮乏,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硅基机器人而言,人类只是碳基的机器人而已,这是灾难性的认知,不但会动摇伦理教育的根基,也会扼杀生命本具的永恒活力和创造力。由于对生命本质问题的重视不够,也就很少有人能提出关乎生命本质的“真”问题。

 

儒家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你没有发自内心的疑问,以及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那就还不具备求教的心理条件。内心没有问题,就很难得到启发。孔子讲的“愤悱之心”——那种迫切想知道的心,其实就与疑情相类似。

 

如何才能提出“真的”问题?

 

要想提出“真的”问题,首先需要深入研究法义,清空蕴含在心头的种种错误的、不真实的、相似的认知。即便是对佛法的理解,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往往存在偏差,有很多伪知识和错误认知。如果真正读懂了佛法,要么生起智慧,要么引发疑情。没有生起智慧,也没有产生疑问,说明我们还没有学对,还没有学深。

 

佛法如此,儒家道家也是如此。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知”就是通畅明白的智慧,“不知”便能引发“愤悱之心” 。孔子还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如果真懂儒家,却没有生起这样的共鸣,说明并未真正理解。

 

在传统智慧和伦理教育非常薄弱的时代,如果真懂古人智慧,谁还会虚度光阴呢?还会关心身外的世界吗?还会关心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吗?然而,现实是,我们对许多知识和法义的理解都是相似的、模糊的,甚至完全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认知蕴在心头,障碍我们提出“真的”问题。

 

我在很多以佛教四众弟子为主的课堂上,也常常感到无奈,因为大家几乎没有问题,互动环节常常冷场。没有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真正听懂,也没有真正思考。假如真听懂了,真思考了,一定会有问题。当然,一个重要的“真”问题也并非仅是单纯思考就能提出来的,而是在不断探求、不断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本来是佛,佛性无亏,正如《永嘉证道歌》中所说:“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如果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就应该明白一切烦恼都是虚出没,贪嗔痴如同水泡,身心世界就像浮云一样,自然就能万缘放下,当下回归。然而,许多人自以为懂了,把知识当做了思想和智慧,实际上理解得远不到位,犯了以不知为知的过失。

 

老子讲:“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知道自己不知道,就不会犯错误,会在不知道的地方停下来,进而研究、参学,这是成长的起点。如果以不知为知,这便是愚痴之病,一定会吃亏的,也会障碍真知的发生。如果我们明白地知道自己还没有弄清楚,掌握得还不够准确,知道尚有疑问,进而研究它,解决它,就能因此获得成长。

 

因此,参禅,参禅,一定要参;思维修,思维修,一定要思维。真疑现前,稳定相续,这是开悟前的重要阶段。很多祖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往往几十年苦苦参学,戒定慧三学极其精纯,成为佛法大家,再反复参问善知识,深入消化公案,不断探求,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而引发真实的疑情,所谓疑情顿发。一旦真疑现前,功夫就好做了,把疑情功夫保持住,到家便指日可待。

 

因此,大家学禅一定要主动思考,反复思维生死问题、生命问题以及佛法的核心智慧。如,禅宗的秘密到底在哪里?祖师的公案语录如何参?如何才能参出味道来?如果我们暂时提不出问题,可以先从善知识们反复提倡的这些参禅课题入手,通过不断的思维、体会,研究其中的关键要点以及前后条件,最终把这些课题消化为自己的问题,也就是提出了“真的”问题。

 

学禅一定要主动,每个人都只能是自己寻找,主动研究,主动参问。不断问向心头:为什么?是什么?是谁?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