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下)
2025 年 03 月 06 日
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古代有很多种不同的问法,其中之一便是: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这段时光一般地说是三年。在这三年间,他和大家一起听开示、坐禅、出坡等等,行为举止完全随众,看起来很是普通,从未有过不得当的言行。
但他还是被陈尊宿所发现。陈尊宿是黄檗禅师的首座,后来住持杭州观音院。他脸上有七颗痣,排列如同北斗七星,堪称奇人异相。云门文偃禅师便是在他座下首次开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大禅师。
在禅宗寺院中,首座又称第一座,因为僧团的资历体现在座次排序上,位置并非随意而坐。首座在学术造诣和禅法修证上与方丈相当,虽然没有行政职务,却是修行的表率,能够代表方丈说法、开示,引导后学。
陈尊宿经过观察,发现临济禅师特别出众。然而,他的出众并非现代社会所定义的那样:才华横溢、善于表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古代,评判出众的标准是无我、守规矩、柔和、“质直意柔软”,这意味着内心的放下,而内心能够放下,恰恰是因为佛法造诣很纯熟。
令人惊讶的是,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这几年,从未问过问题。在黄檗禅师的道场,众多参学者中时常有人开悟,当众问答、棒喝交驰的场景屡见不鲜。许多人就在这激烈的互动中,当下顿悟,完成生死大事的承办,彻底转凡成圣,证入佛智。居然临济禅师三年内没有问过任何问题。
这有两个原因。其一,他佛法学得好,深知佛法不是向人问的,别人开悟是别人的因缘成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来承办。其二,他的佛法造诣非常纯熟,中观、唯识炉火纯青,修行功夫扎实,戒行精纯严谨,因此他无需向他人请教佛法道理。虽然每天做着追求开悟的努力,却对开悟境界没有丝毫执念。
如果有人能够达到这个状态,便已具备学禅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即便佛法造诣高超,经论精通,持戒严谨,禅定功夫纯熟,依然是以人的状态在修行。如果以这样的高度死此生彼,历经无量劫修菩萨行,在黄檗禅师看来,无异于空费功夫。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中甚至明确指出,十地菩萨历经无量劫修菩萨行,培植善根,都是虚耗光阴。因为一切有相的修行成果都如梦幻泡影,不能增加真如佛性一分一毫。
一方面我们强调,只有具备良好的菩萨人格基础,才适合参禅,也才能与参禅开悟、明心见性的目标相一致。这是就世俗谛的一般意义而言的。然而,我们每个人本具佛性,而且圆满无缺,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的佛性无关乎当人的善恶品质,乃至修行好不好、持戒严不严、教理通达不通达。因为这些在本质上不能增益佛性一分毫,这不仅是禅宗的核心见解,也是佛法最究竟、最了义的见解。
因此,如果有人修行很好,却不进求佛智,不追求开悟,那着实令人惋惜。如果把全部精力仅仅投入到当下身心的修养上,以及戒定慧三学(这个慧,不包括禅宗特重的实相般若智慧)的熏陶中,同样是一种遗憾。
时下在全球范围内,有一种现象颇为流行,那便是过度重视基础修行。基础修行确实很重要,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下足功夫,但如果仅止于此,便与佛陀的究竟本怀不相契合。
《法华经》中讲得很清楚:“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经中还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事实上,佛陀降临人间,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这个知见,是众生本有的,并不以当下的修行程度为前提。这也正是为什么《涅槃经》中记载,一个屠夫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佛陀时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便是犯下杀人重罪,如鸯掘摩罗,最终也证得阿罗汉,他的纪念塔至今还在。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有时,大家会心生疑虑,觉得自己修行尚浅,怎么能够学禅追求开悟呢?这是一种错误见解。禅宗秉持“不轻未学,不轻初学”的理念,在佛性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资格,与自己的佛性都是零距离。哪怕是十恶不赦的人,与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也同样是零距离。
从无限生命的长河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过极为差劲的身份,杀人魔王、战争贩子、阴谋家,甚至邪教领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轻易信奉邪教,因为往昔的种子如今成熟,一旦接触就会被吸引。这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存有各种种子,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蕴含在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
正如前面所讲,忏悔是佛教的一大修行法门。但是,忏悔并非为了强化我们的罪业意识,而是为了让我们不断放下。即便业障重重,依然是佛性无亏。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基础修行,打好深入参禅的人格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执着于此,误以为只有具备基础修行,才可以参禅。
以我个人的修行经历而言,回想三十年前最初学禅的时候,和如今的修行基础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参禅这件事上,当时的状态和现在相比,可以说互有长短。虚云老和尚经常讲,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因此,每一位初进禅堂的人,千万别觉得我第一次来,我没有资格参禅。
黄檗佛法无多子
陈尊宿对临济禅师极为赏识。作为一位大禅师,他当然知道临济禅师日后将会成为禅宗发展史上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大禅师,于是便鼓励临济禅师去向黄檗禅师问禅求法。
临济禅师告诉陈尊宿,自己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陈尊宿接着启发他:“那我教你,你就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于是,临济禅师敲开了方丈室的门。见到黄檗禅师,他便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可话还没说完,黄檗禅师抡起大棒,就把他一路打了出去。过了几天,临济禅师觉得自己不能怕挨打,为了求道,应该不顾性命,便再次前往。就这样,一连三次,还没问完,他就被黄檗禅师打了出来。
临济禅师心想,或许自己与黄檗禅师无缘,还是及早离开吧。临行前,他因为深受首座陈尊宿的欣赏,便前去告辞,由此也能看出他的为人,既懂礼又谦和。他向陈尊宿顶礼告辞,陈尊宿问起缘由,他回答:“我与和尚因缘不好,问了三次,被打了三顿,而且打得很厉害,看来我们之间很不相应,我想去其它道场参学。”
陈尊宿说:“你可不能就这么离开。如果真要走,一定要向方丈告假辞行。”随后,陈尊宿又去向黄檗禅师说:“那个问话的后生是个难得的人才,你可要当回事儿啊,日后他定能为天下人做一株大树去!”陈尊宿早就预言到,临济禅师将会成为临济宗的开山祖师。
其实,黄檗禅师又何尝不知道呢!
当临济禅师前来向他告假时,黄檗禅师说:“好啊,可以走,但其他地方不许去,只能去大愚禅师那里。你去了,他定会为你讲法。”
于是,临济禅师离开黄檗山,前往高安,求见大愚禅师。高安离黄檗山很近,都在宜春一带。到了之后,大愚禅师问他缘由,他说:“我问法三次,挨了三顿大棒,实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大愚禅师听后说:“哎呀,黄檗老婆心切啊!”黄檗禅师太慈悲了。“为汝得彻困”,为了让你开悟,他可真是累得够呛啊!
就在这时,临济禅师忽然开悟了,感叹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意思是黄檗禅师的佛法,没有多余的给我。
我对“黄檗佛法无多子”这一句体会了很多年,也没向人请教,只是自己琢磨。后来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檗禅师那里没有佛法可给我,他是他的,我是我的,他没有多余的佛法。因为真如佛性人人本具,无欠无余,谁也给不了谁,只能是自修自证。
大愚禅师说:“你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道有过无过,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无多子。”随后又鼓励他:“你还是回去继续参学,黄檗是你最好的师父。”
于是,临济禅师又回到黄檗禅师座下,后来秉承黄檗宗风,前往河北正定建立临济宗旨,成为禅宗发展史上贡献卓越的一位大祖师。
藉教悟宗
据有些资料记载,在参黄檗禅师之前,临济禅师就曾参访过大愚禅师。他曾与大愚禅师彻夜讨论佛法,当仁不让,中观、唯识,雄辩滔滔。然而第二天,大愚禅师却呵斥道:“昨天谁在我面前放不净?”大禅师将佛法知见看作垃圾。为什么?因为与本心佛性了不相干,这也正是禅宗教外别传的原因所在。
戒定慧三学,当然可以用思维分别心来学修,目的是破烦恼、破我执。但我们的心很聪明、很狡猾,完全可以把学到的戒定慧三学,反过来庄严我执、追求名闻利养、捍卫分别心,变成与人辩论、逞聪明才华的工具。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法义,很多人就会一辈子在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
在佛法传承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多次出现。自佛陀入灭几百年后,不少比丘忙于研究教理,在经论中深入用功,却与实际修行脱节。他们没有将所学佛法转化为破除分别的智慧,反而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知识越学越丰富。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时的那烂陀寺,寺中僧众达数万人,我曾两次前往那烂陀寺朝礼,目睹其壮观景象,也能想见当时学风的淳厚。但是,这显然存在问题,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参禅呢?
从公元600多年一直到今天,学习经论的条件远比佛陀时期好得多。佛陀时期没有文字,全靠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如今的学习条件更为便利,可为什么证道的人越来越少呢?原因就在于实践不够,没有把学到的佛法拿来参悟本心,而是沉迷于理论研究。这种误区古已有之,只是现在更严重了。
这就是禅宗主张教外别传的原因,重视心灵参悟的实践是禅宗“教外别传”的特殊用意所在,在当今时代尤其可贵。
事实上,一切经论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证入佛智。虽然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但古人又讲“实是教内真传”。我们完全可以把经教与公案、语录融汇在一起进行参悟,为我们用功作助缘、作基础、作工具,这才是正确态度。正因如此,达摩祖师提倡“藉教悟宗”。
这些道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消化,融会于心,以此指导我们的修行实践。
刚才讲到临济禅师在向黄檗禅师问法之前,处于一种不知该问什么的状态。现在,我们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困惑。这是因为大家缺乏思维意识,没有深入参问的习惯。连这种意识都没有,智慧如何增长呢?
当然,我们与临济禅师不一样。临济禅师是因为学得太明白了,他不需要问。由于自信,内心的疑问没有生起,所以需要陈尊宿加以启发。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邪见太多,道心没有力量,求道心不切,对佛法研究也不够深入,所以提不出问题。这就是我们与古人的差距。
因此,我们提倡做扎实的功夫:在经论上下大功夫,在戒学上下足功夫,在基础止观的修习上也要深入参学,反复尝试。这些是佛教各宗相共的修行。在重视基础修行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参禅一法的殊胜,这才是禅宗用功的独到之处,是禅宗与其他各宗不共的地方。
参禅这一念疑情功夫,是直接参悟本心的智慧法门,如同一架天梯,能令我们从烦恼的此岸直达觉悟的彼岸。只要我们把功夫用好,就能直接实现生命的彻底自由。
希望大家在用功当中,努力在心头参问。如果暂时参不起来,就先用数呼吸、念佛等基础功夫来打磨粗重妄念,将这两种功夫平衡着来运用。
◎ 据2024年12月23日,明影法师所作冬季禅七开示整理。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