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上)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上)

2025 年 03 月 05 日

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参禅的总公案、总话头、总疑团。用现代学术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研究禅宗、学习禅宗的总课题。所有语录公案、种种参禅话头,都可以视为这一总课题的具体落实。如果不了解“禅宗传的是什么”这一总课题,任何公案都难以参到深处。同时,不了解禅宗的历史、重要语录公案和参究方法,也无法深入研究禅宗这个课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觉悟。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研究。

 

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什么?

 

首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什么?这是禅宗传承的智慧内涵,正所谓“传佛心印”,传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的涅槃妙心。这是从认识层面给出的标准答案。

 

然而,涅槃妙心是不可传的。为什么?因为“涅槃妙心”即是打开了的真如佛性,而“真如佛性”即是生命的真实体性,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妙心怎么能传呢?谁能把佛性传给别人?如果佛性可以传,那还叫佛性吗?可传的都是可见可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方法。柏林寺方丈室门口有一副对联,是已故的白光长老所写:“万法本空,问祖师带来何物;一尘不染,要当人直下承担。”两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上联:“万法本空,问祖师带来何物?”达摩祖师从印度泛海来华,面壁九年,他能带来什么呢?能被带来的只有因缘法,而一切因缘法都非实有,如梦如幻。所以,达摩祖师不能带来什么。然而,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传禅,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释迦佛教法下的重大事件,这就是禅宗传法的难点与神秘。

 

下联的“一尘不染,要当人直下承担”,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一尘不染,无欠无余,只要我们把它打开就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参禅只能是自悟。法不可传,道不可修,这便是就真如佛性而言。

 

因此,禅宗两千多年的发展,从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初祖迦叶尊者,再到达摩祖师,一直到今天,就第一义而言,禅宗其实什么都没有传。若说有传,皆是妄说,是对禅宗的诽谤。所谓传法,都是就世俗谛来说的。

 

历代祖师反复强调这个道理。

 

药山禅师因为长时间不讲开示,当家师便去祈请他讲法,说:“和尚久未上堂说法,大众非常渴望得到教诲。”药山禅师说:“好吧,你召集大众吧。”当家师随即召集大众,请老和尚升座说法。药山禅师在法座上端坐良久,大家眼巴巴地准备聆听启发觉悟的开示,结果药山禅师什么都没说,忽然下座回了房间。当家师很着急,追到方丈室问:“和尚,你答应了给大众讲法,怎么又什么都不说呢?”药山禅师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这怪不得我呀!”既然你们想听道理,既有讲经的法师,也有讲论的法师,这不是我该讲的道理。

 

这其实就是紧把禅宗传承的宗旨:禅不可说,法不可传。可是,既不传又不说,大家怎么学呢?所以,药山禅师也讲:“也不是总不说。”但千说万说,都是为了说那个不可说的,传那个不可传的,这就是禅宗的教学宗旨和风格。

 

究其根本,不可传的真如本体乃是一切法门的源头。一切法门,都是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真如实相智慧而得以建立。所有宗派、教法与经论,都是为了传这一法。禅宗则是直传这一法,正所谓“直传妙心”。然而,妙心又不可传,这是禅宗的玄妙之处。

 

许多人研读禅宗典籍几十年,依然不知所云,误解成为普遍现象,现在如此,古代亦复如是。即便在药山,惟俨禅师在的时候情况也并不乐观。药山禅师圆寂时说:“法堂倒了,法堂倒了。”意思是他的身体犹如说法的殿堂,他就要离世了,一旦离世,就是“法堂”倾倒。众人听后,纷纷去检查房屋,加固房屋,祖师见状笑道:“你们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啊!”就在药山禅师座下,到了晚年,不能真正理解他的人是大多数。

 

这正是为什么到了宋代,即便在禅宗道场,错解公案、不知如何参禅的情况居然非常普遍。这也促成了《碧岩录》的问世。《碧岩录》我有很多年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今年才开始认真阅读,其中讲了很多当时对于参禅的误解,有些误解非常离谱。这就是学禅的难度,因为它传的是不可传的妙心,所以很容易误解。如果大家明白了学禅的难度,就能知道一时听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听,听多了就会越来越清楚。

 

释迦牟尼佛是如何觉悟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是如何觉悟的?对于觉悟这一课题,我们与佛是平等的,所有生命,无论凡夫还是圣贤,在觉悟本心这一课题上完全平等。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觉悟过程,就是我们必须要重复的过程。

 

每个人的修行起点不同,我们当然不能与佛相比,他是古佛再来,我们是业障凡夫。他生在文明开拓的时期、思想的轴心时代,而我们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大数据、大算力、标准化成为时代特征,智慧的田地早已荒芜,到处都是束缚与杂染的种子。显然,在觉悟心灵智慧这个课题面前,我们比古人更难。然而,觉悟的规律是相同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觉悟,是每个人都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因为这直接关乎我们能不能读懂佛法,能不能走通自己的觉悟之路。

 

觉悟只有两种:一是释迦牟尼佛以古佛再来的资质,应现世间,没有老师,也没人能传他觉悟之法,他在菩提树下独自觉悟;二是作为释迦牟尼佛教法养育下的学人,我们在教法的熏陶与指引下,完成自身的觉悟。如果谁不想独立面对自己的觉悟,那么觉悟将与之无缘,因为觉悟的本质在于自觉。《楞伽经》讲:“自觉圣智。”一切诸佛都是自己成的,没有人能代谁成佛。《法华经》讲:“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此门狭小,佛陀也无法把我们强行拉出去。即便阿弥陀佛能接引我们去净土,一定要自己愿意去才有机会,还要具足福德因缘。到了净土,也还是要自己觉悟。所以,觉悟终究要靠自己。

 

石头和尚问怀让大师:“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意思是,我既不羡慕诸佛,也不执着于自己的智慧,到了这个境界该如何修行?石头和尚问的正是禅宗传法这一关键课题。

 

怀让大师答:“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你问得太高深了,我无法回答,不如问个低点的问题。这是怀让禅师对“第一义谛”不可说的精彩把握。

 

石头和尚说:“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这话看似自负、狂傲,实则道出了禅宗的基本原理:学禅的人要想觉悟,不能向佛求。因为佛性本具,向佛求来的能是觉悟吗?那还是佛性吗?觉悟只能是自觉,这是求法的根本原则。

 

然而,觉悟又有规律,如佛陀反复开示的八正道。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觉悟过程,许多经论都有记载。其中,佛陀因观修十二因缘而成道的记载最为权威。然而, 并没有人给佛陀讲授十二因缘法,当时是如何观修十二因缘的?最后一刻到底是如何开悟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悟课题。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参究这个问题,总觉得经典里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大概是在2006年,当时我正负责河北省佛学院的教学,一天晚上备课时,我又想起这个问题,苦苦思索,忽然间明白:释迦佛一定是因为参禅而开悟的,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因为释迦佛无人传授他觉悟之法,他只是经历了禅定修习和六年苦行,认为这些都是死路,不是觉悟的方向。在王宫中,他文功武备均已通达,但这些都是世间法,而非解脱之道。无论是思维、逻辑、辩论,还是古印度的一切文明传统,都不是觉悟之法。于是,他接受了牧羊女的奶粥供养,恢复体力后,他在菩提树下自敷干草,跏趺而坐,对天地发誓:“我若不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绝不起座。”这一誓愿,可谓惊天动地。

 

这时,他既没有方法可循,也没有路径可走。所有的修行路径——思辨、享乐、苦行、禅定,都是歧途。他把所有的路都封死了,放下了古印度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但他一定要实现觉悟,他决心独立为人类走出一条光明、智慧、自由的解脱之路。然而,又没有路!禅宗讲“无门为法门”,释迦佛此时正是无路可走的状态。这时怎么起心动念?完全没有办法起心动念,没有办法可以思维,但他依然要觉悟。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当然知道不能向外求,外在的山河大地哪有觉悟之法?相对待的身心之内也不是智慧出路,因此,他只能问向心头。这不就是参禅的状态吗?

 

经过七天七夜的探索,到了第七天凌晨,释迦佛偶然抬眼看到启明星,疑情顿断,天地皆空,都会归为真性。这时,释迦佛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中论》开篇引用了《大般若经》的记载:“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凭借其古佛的资质,释迦佛在菩提树下一悟到家,观法界无量缘起,如虚空不可尽,彻底通达了一切法的因缘本末。

 

这就是释迦佛觉悟的过程,是我们参禅要重走的道路。

 

我们可以参一个公案或话头,或把“禅宗到底说的是什么”作为问题,或者参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了什么”,把疑问提起来,问向心头。放下一切执着、攀缘,放下一切向外求、向内求、一切有所求的心,全力以赴地去探究,直至走到山穷水尽处。

 

现在,我们就要通过不断学习思维,消化公案,把这些重要课题拿来体会、研究,实现一心参禅的状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就如同释迦佛坐到了菩提树下。释迦佛用了七天,我们可以用七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三生、五生……我们尊重自己的因缘,走好自己的觉悟之路。其内涵就是把疑情提起来,把疑情培养成熟。

 

既然法不可传,我们该如何修行?

 

法体虽不可传,但对法的认识又是可传的。不可传的是本心,但觉悟的经验、路径与具体用功方法都是可传的。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反思,以及种种错误或正确的修行认识与路径,这些都是可学的。我们要在可学的上面下功夫,先把可学的学好,然后再探求不可学、不可传的。否则,如果仅是学习可学的,三大阿僧祇劫学,佛法学一肚皮,也无法觉悟。因为本心不是可学的法门,独自参悟不可学的本心,才是深入修行的宗旨。

 

以三种般若来讲,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是可学、可传的,实相般若则不可学、不可传。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学习,目的是打开实相般若。打开实相般若的原理,在于破除妄念分别心,这是般若经论遮诠说法的要义。通过遮破分别心,来破除我法二执,就能完成觉悟。这就是中观宗教法的宗旨。中观宗讲:“无依无住,经论大宗。”学习经论的目的,正是让我们学会令心能无依无住。六祖大师讲:“无念,无相,无住。”这正是觉悟的诀窍。

 

如果以六度法门代表一切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可学,般若则既有可学也有不可学。其中,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可学,实相般若则不可学。禅宗传的正是实相般若,所谓“传佛心宗”。禅宗是一切佛教宗派中最纯粹、最特殊、最直接的传佛妙心的法门。

 

我们通过对各种教法的研究,理清思路,并在实践中善加运用,把可学的学准、用好。同时,培养对不可学的本心的探求欲望,掌握其原理和善巧方便,努力体会、参悟。

 

在一切观照般若中,参禅一法最为奇特,因为它直接以参悟本心为宗旨。大家要反复体会:念佛的是谁?究竟是谁?药山禅师未说的一句是什么?禅宗传的到底是什么?反复体会、研究,直到引发疑情。

◎ 据2024年12月22日,明影法师所作冬季禅七开示整理。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