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药山惟俨禅师及其禅法

上篇  下篇

药山惟俨禅师及其禅法

2025 年 02 月 09 日

禅宗智慧传自于佛陀,而盛弘于东土,这构成了中华禅宗奇特的文化传统。禅宗的内涵是佛教中最深奥的生命智慧,其教育形式却是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纯而活泼,直传妙心。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启了生命中本有的觉知心体,彻底超越了古印度各种宗教哲学的思想局限,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光明的觉悟之路。虽然佛陀的智慧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局限,但人类却局限于各种宗教和文化形式之中。既要顺应不同人群的文化习惯,又要启发对生命智慧的觉悟,在不断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不同时代和地区探索出非常丰富的宗派传统。

 

禅宗作为最奇特的佛教宗派之一,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方面准确继承了佛陀的核心智慧,一方面又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是实现佛教本土化的成功案例。可见,历代禅宗祖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达摩祖师于南北朝时期泛海来华,将禅宗智慧传给二祖慧可大师,几代以后,六祖慧能大师以文盲和樵夫的身份顿悟如来智慧,彻底完成了佛教教育本土化形式的转化。自此以后,禅宗迅速发展,数传以后便枝繁叶茂,传遍华夏大地,成为唐宋盛世的重要文化内涵。

 

药山惟俨禅师作为六祖慧能大师的三传法子之一,为禅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语录公案成为后世禅人体悟心灵智慧的准则。其再传弟子洞山良价禅师创立的曹洞宗一直传承至今,并惠及日韩,远播欧美。

 

惟俨禅师生活在盛唐中期,祖籍山西绛州,生于江西南康信丰县。他在童年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热闹和玩乐,而是经常独坐静思,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志趣。

 

唐初武则天时期,六祖慧能大师在广东韶关开坛说法,建立了精纯而广大的禅宗智慧传统,顿悟成佛的禅宗智慧很快就在广东、江西、湖南一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化风向。慧能大师座下两位最重要的弟子行思大师和怀让大师,分别到江西吉州青原山和湖南衡山传禅,江西和湖南因此成为禅宗发展的主要地区。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惟俨禅师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佛教的熏陶。他 17 岁时,便离开家乡来到广东潮州一带,在慧照禅师座下出家修行。与他同一师门的有著名的百丈禅师和大颠禅师。


出家后的惟俨禅师开始了严格而全面的修行。二十多岁时,他在言行律仪的养成和经论的学习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但他并不满足于思想和言行修养的成就,于是开始了参禅问道的云水生涯。

这时,正值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两位大禅师分别在湖南和江西弘化。惟俨禅师首先拜访了石头希迁禅师。

他见到希迁禅师后,径直请教:“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大意是说,我对大小乘经论的智慧已经基本掌握了,但是对顿悟自心、见性成佛的禅门智慧还不能领会。请您为我开示。

石头和尚答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石头和尚开示的大意是,若要学禅,用心思维不可以,不用心思维也不可以,既思维又不思维也不可以。你如何思维?

听了石头和尚的开示,惟俨禅师如坠五里雾中,平生所学佛法智慧都派不上用场,思维一下子被堵住了,心头生起大大的疑团,愣在那里无言以对!

对于惟俨禅师面临的困境,石头和尚是心如明镜,他仔细观察了惟俨禅师的因缘,轻声对他说:“你开悟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去江西拜访马祖大师吧,他一定能回答你的问题。”

于是,惟俨禅师拜别石头和尚,跋山涉水来到江西赣州。

他一见到马祖大师,开口便问:“大小乘经论智慧我已经基本掌握,顿悟自心、见性成佛的禅门智慧却完全不能领会,请和尚慈悲开示!”

马祖大师回答:“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意思是说,我有时让心思维,有时不让心思维,有时思维即是本心佛性,有时思维不是本心佛性。你如何思维?

听了马祖大师生动而奇妙的开示,惟俨禅师顿超思维的局限,豁然契悟本心。于是,他马上顶礼马祖大师。马祖大师谨慎地询问:“你见到了什么道理?快说!”这时的惟俨已经不会再落入语言思维的葛藤中了,他莞尔一笑,没有正面回答马祖大师的问题,而是感慨地说:“我在石头和尚面前,就像蚊子要叮铁牛一样,完全无法思维!”

确知惟俨已经超越了思维的局限,并能够以通畅的智慧对答如流,马祖大师非常欣慰,嘱咐他:“既然你已证悟了本心,一定要认真看护好,不要再堕入思维分别之中。”

惟俨禅师在马祖大师座下开始了觉悟之后的深入修行,一晃就是十几年。

有一天,马祖问惟俨禅师:“你现在是什么境界?”惟俨禅师回答:“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意思是说,我现在各种烦恼和妄想都已经淘炼干净,只剩下纯粹的真如佛性了。这是非常理想的智慧境界,说明惟俨的参禅生涯已近圆满。

马祖大师开示他:“既然你已经通达了真如佛性,就不要在我这里耽误时间了,你应该抖擞精神,竖起脊梁,为了佛法的传播,为了众生的觉悟,去寻找自己可以住持传禅的道场,努力度化众生。”

听了马祖的开示,惟俨禅师并没有马上接受,他谦虚地说:“我又是什么人啊 ! 哪敢说去度众生?”

马祖继续启发他:“禅者的修行要自他兼利,没有只顾自己而不顾众生的,也没有只顾众生而不顾自己的。利益众生不应执着,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同样是如梦如幻,并无实法可得。虽然自己和众生都非实有,作为大乘菩萨又要永度众生,你要勇敢地去做众生得度的法船,不能再隐居于此。”

接受了马祖的嘱托,惟俨禅师很快拜别了马祖。但他并没有急于去寻找弘法的机缘,而是又回到了南岳,在石头和尚座下继续淘炼智慧。

有一天,他正坐在一块山石上深入禅境,石头和尚走过来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惟俨禅师回答:“一物亦不为!”我什么也没有做。

石头和尚探试他:“那不就是在闲坐吗?”惟俨禅师回答:“若闲坐即为也!”如果我是安住在清净的心境中,本身就是另一种执着。

石头和尚逼问:“你道不为,究竟不为个什么?”既然你说是一切不执着,一切都不造作,那你此时的心境到底是什么状态呢?惟俨禅师石破天惊地回答:“千圣亦不识!”意思是说,我此时的心境,即便是贤劫千佛也不能测知。

听了惟俨禅师的回答,石头和尚非常感慨,他写下一首赞叹惟俨禅师的诗偈,被后人广为传颂: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偈颂的大意是说,我们的真如佛性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和我们同吃同睡,同行同止。古来诸佛尚且不能用意识心来体会他,还没有觉悟的凡夫又岂能明了他呢?

关于惟俨禅师的传承,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惟俨禅师是石头和尚门下最重要的传人之一。也有人认为他在马祖座下开悟,并依止多年,他应该是马祖的弟子。首先,古人关心的是悟明自心,而不是师承伦理。当时的很多禅师反复向马祖和石头参学,多是受到两位禅师的共同培养,药山禅师也是如此。他在马祖座下开悟,并依止马祖参禅多年,这是被普遍认同的。但药山禅师说法的风格却与石头和尚高度一致,是精纯禅风的典型代表。惟俨禅师再传弟子的两大代表洞山良价禅师、夹山善慧禅师都以石头法脉自认,惟俨禅师承嗣石头禅法当属正意。

惟俨禅师行脚来到药山时已经是四十多岁,从此高挂行囊,住持传禅四十多年,直至 84 岁圆寂。惟俨禅师刚到药山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借居村民的牛栏,每日坐禅、诵经,几十年如一日,一任因缘之来去,紧把石头禅法自修自证、无法可传的宗风,经典诠释了禅宗精纯微妙的生命智慧,成为天下禅人尊崇仰慕的一代宗师。

有一天,药山禅师正在精勤地禅坐,有学人发问:“兀兀地思量个什么?”意思是问,您在用心思维什么?药山禅师徐徐回答:“思量个不思量的!”我在思维那个不可思维的真如心体。学人追问:“不思量的如何思量?”作为生命本体的真如妙心,不属有相和无相,不能成为思维心的对境,您又如何思维他呢?这一问是非常厉害的。药山禅师回答:“非思量!”我这是不思之思。

“思量个不思量的。”以不思之思,思维自己本有的真如妙心,便成为禅宗修行的根本准则。千载以下,惟俨禅师这一句开示,真可谓光腾万里!有一次,负责寺院事务的院主请求惟俨禅师为大众开示佛法,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敲钟集众吧。”大家齐聚法堂准备听法,惟俨禅师坐在法座上却一言不发,沉默了许久之后,忽然下座回了方丈。不知何故的院主紧跟着来到丈室,问曰:“和尚既答应为大众说法,为什么又一言不发呢?”惟俨禅师回答:“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我不是讲经论的法师,禅宗说法的宗旨是直传妙心,而此妙心又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因此,于最根本的智慧绝不以语言来解说,这是石头希迁禅师的禅风。

有学人向惟俨禅师请教:“我还没有觉悟自心,请您为我开示。”惟俨禅师沉默良久,然后徐徐地说:“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我给你讲一句也不难,但不如你当下自己来觉悟自心为好。如果你因为我的话而思维不断,反而是我的罪过。不如我们什么也不说,免得互相连累。

言语交流,思维辨析,这是基础修行的必要形式。但超越思维,直达本心的智慧则不能用理性思维来追求。所以,对于惟俨禅师来说,开示参悟本心的智慧虽然易如反掌,如果学人不能因语言的启发来体悟自心,而是迷失在语言思维之中,这对觉悟自心是没有根本意义的。

禅作为生命中本来就有的觉知自性,没有形象,无限活泼,无限自由,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虽然不能用语言来传禅,但也不能执着于什么都不说。要善用语言来开示那不受语言局限的生命境界。惟俨禅师讲:“虽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绝却言语。我今为你说这个语显无语底,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

药山禅师有一次对弟子道吾说:“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药山禅师未说的这一句子,从此便成为药山禅的不传之密,学人以不思之思,参悟药山禅师未说的这一句,就是开启心灵智慧最锐利的法门。

药山禅师启发学人的方式是非常活泼的。有弟子请问:“学人内心有疑问,请师父慈悲开解。”药山禅师回答:“等我上堂说法时你再出来问话,我一定会给你解答。”晚上大众刚集合好,药山禅师就说:“今天请我开解疑问的上座法师在哪里?”其僧出众而立。药山禅师走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大众!这僧有疑!”然后用力一推,便回了自己的方丈室。

这位禅师和大众一下子就被药山禅师送进了疑团之中。

来向药山禅师问道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往来的禅僧之外,还有许多身世显赫的士大夫。刺史李翱问道的公案,一千多年来广被传颂。药山禅师对李翱的启发,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李翱被贬朗州时期,多次恭请药山禅师来自己的府宅,药山禅师都回绝了。于是,李翱便亲自来到药山。

李翱到来时药山禅师正在看经,侍者禀报:“太守来看望和尚。”

为了考验李翱的智慧,药山禅师头也不抬地继续看经。这让李翱很是尴尬,无奈之下,李翱说了句:“见面不如闻名。”说完就准备掉头离开。药山禅师喊住李翱说:“太守为什么贵耳贱目?”李翱听了很是震惊,知道遇到了真正的智者,于是虚心请问:“如何是道?”药山禅师以手指了指天上的白云,又指了指香案上的净瓶,问到:“你懂了吗?”李翱回答:“不懂。”药山禅师轻声曰:“云在天,水在瓶。”李翱当下豁然有省。

水在天为云,在瓶为水。云和水的存在形式不同,水的性质并无差别。云外无水,水外无云。大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就在人事的顺逆荣辱之中,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药山禅师用活泼的语言开示了即色即空的禅宗智慧,但在李翱的心里究竟获得了怎样的觉悟呢?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药山惟俨禅师的智慧是难以靠近的,非但我们不能理解,即便是追随在他身边的弟子中又有几人真正得入其门呢?

药山禅师辞世前,对弟子们大声喊道:“法堂要倒了!法堂要倒了!”众人听了,赶紧找了木头来支撑法堂。药山禅师无奈地笑了:“你们都不知我在说什么啊!”说完便离开了人世。

曾在一个云雾朦胧的晚上,药山禅师独自一人登山散步。夜风徐来,忽然云开月现,药山禅师长啸一声,直传到九十里外。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啊!(全文完)

◎ 本文为《披云啸月——药山禅韵》序二。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