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以慧为业

上篇  下篇

以慧为业

2025 年 02 月 09 日

第三个七今天就要起香了。经过前面两个七的努力,一直坚持用功的同参道友,腿子的疼痛有所缓解,身心状态也有了提升,接下来这一个七就显得非常珍贵。这时只要没有打闲岔、浪费时间,没有伤害用功的因缘,把一个话头、一句佛号或者其他任何法门,扎扎实实地落实下去,就会获得成长。

 

老和尚讲用功有三大要素:专注、清明、绵密。专注就是止,清明就是观,绵密就是念念相续。止观并行,稳定相续,智慧功德就是这样开发的。

 

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功德,正是因为妄念相续不断,使本有的智慧功德不得显现。当止观并行,尤其像参禅这样的功夫能稳定相续,就意味着我们非常有效地把以思维心为枢纽的分别心凝住了。身心的执着、生死的流转、世界的演变,其核心都是妄念心分别取舍的造作。止观功夫的稳定相续就是在弱化、减缓、瓦解妄念分别心的系统。因缘成熟时,妄念分别心就会土崩瓦解。“根尘脱落”“妄念顿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等觉悟境界,就能自然现前。

 

接下来的这个七,大家用功已经有了基础,就要把功夫保持好。当然它也会不断打失,被妄念、昏沉、外缘以及自己用功的不恰当所影响。打失也没关系,再重新把话头提起来,反复地提,努力用功。如果一时触动了阿赖耶识的妄念种子,心意烦乱,几枝香乃至一两天坐不好,也很正常。功夫做得好,需要很多善根基础。遇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磨练功夫的机会。大家一定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用正确的认识指导用功,在用功中不断提升对修行的认识,解行相资,持续深入。一切正见都是用来指导修行用功的,最终一切正见也都要落实在功夫上。

 

如果功夫还没做好,也没关系。谁做得好,要么是多生积累起来的善根成熟了,要么是几十年的参学成果。一切法因缘生,做功夫更是如此,谁也没有便宜可讨。现在做不好,说明善根还不成熟。就像我们建地藏殿,一个材料一个材料地准备,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落实,都准备好了,才好动工搭建,才好赶工程。

 

每个人所处的修行阶段不同,面对的课题也不同。功夫用得好,也是从用不好走过来的。现在用得不好,这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就面对功夫不好的现状,忍耐了,努力了,坚持用功,这就对了。在用功上,初学与老参,凡夫与圣贤,大家一律平等,只是修行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状态而已。

 

有道友问:我们抱着一个话头、守住一句佛号,或者守住呼吸,或者不断地提觉知,就这样坚定不移地搞它几十年,是不是一定能搞定?是不是说这样修行就够了?

 

理论上讲有可能,实际情况是不太现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通过这样用功就能获得成就,这恐怕是一个比较可靠的事实。

 

大家想想看,佛陀成道之前,古印度那些在苦行林里修行的外道,成就四禅八定的大有人在。不管是古印度,还是我们古代中国,如《道德经》中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几十年专心做禅定功夫的也还是大有人在,凭此能明心见性吗?

 

修行没这么简单。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种子、种种观念,甚至跟随种种外道学习的经历,导致我们的内心世界无限复杂。所以,修行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想以简单的态度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不现实的。老子也讲“道可道,非常道”,可把握的法门、可操作的方法不是大道,大道很微妙,不好把握。这还只是修习禅定的天道法门,解脱智慧就更微妙了。

 

可操作的方法,比如持一个咒子、念一句佛号、数好呼吸,这是修行入门的方便。虽然用好了也可以深入,但需要其它条件与之相配。如果其它条件都不管,很难以一个用功方法就实现根尘脱落、大地平沉的境界。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哪一位不是饱参饱学?如永明延寿禅师,是真正彻悟的法身大士,他悟后的修行居然还有108种,所谓“百八事”。也就是说,他还要运用诸多法门,净治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祖师们开悟后的丰富用功。作为以我执、法执和种种邪见烦恼为心理状态的凡夫,用功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在千经万论中反复开示道品的原因。总的说是三十七道品,精要地说是八正道,一定是多种必备道品的组合,才能够破烦恼,开智慧,破无明,证本心。

 

八正道里,正见、正思维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这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是止观功夫。经论里讲得非常清楚,八正道中正见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道品。正见是智慧,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维,后面的道品就失去了智慧的主导。所以佛陀不说法,先天外道没有一个能够证入涅槃,最多证到禅定。即便证到非想非非想定,身体没有了,现象界也没有了,是非常清净精妙的禅定,他也还是生死凡夫。这就是智慧的重要性。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是证道的过程,具备这七个方面的觉悟,才能够证入圣道。古人讲,七觉支是加行。所谓念觉支,念就是观,因为证道要精进用功,但是紧跟着就是择法觉知,而且《大毗婆沙论》明确地讲,七觉支里最重要的觉支、解脱的关键是择法觉支,而不是念觉支。

 

也就是说,智慧的成就要以智慧为因。一切止观法门,都是为了落实智慧、配合智慧,所以重点就是般若智慧。三十七道品中,正见、择法觉支、慧根都属于般若智慧,其它道品当然也很重要,是与智慧相配合的,主伴要平衡,这构成了微妙的解脱法门。

 

第一是重点,第二是平衡,这样才构成完整的道品。只有组合得很恰当、很微妙、很系统、很有力量,才能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样修证过去,这是修行解脱的原理。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不能违背三十七道品,违背了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以智慧为引导的解脱法门了。相当于路径不对,路不对就到不了彼岸。

 

为什么参禅能够顿超直入?因为参禅是以般若智慧为核心的道品组合。要调动一切善根,才能成就这一念上乘的疑情功夫,直入长安城,直捣黄龙府,直证法身。禅宗参禅这一法是对八正道的精妙运用。

 

如果把坐禅乃至参话头这么微妙的功夫,仅仅当作方法来运用,那是很难到家的。一定是要综合运用道品,而且要以般若正见为主导。道理很简单,车子加满油,在高速上奔跑时,哪个部件最重要?当然是方向盘。这就是般若智慧的第一重要性。

 

我们用功的时候,到底在不在状态?是催眠状态还是禅定状态?是轻昏、无记还是准确的疑情功夫?没有般若智慧,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认知,是很难准确辨别的。相当于车辆在高速上跑,如果对车况、路况和身心状态没有清楚的觉察,那还到的了家吗?以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方向盘”,既关乎性命,也决定着我们能不能顺利到家。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八正道里“正见”最核心,七觉支里“择法觉支”最重要,五根、五力里“慧根”“慧力”最关键,六度法门要以“般若”为主导。

 

即便在禅堂里端坐用功,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们的心太复杂了,简单的用功没办法解决复杂的妄想。就我所了解,多年用功用得非常好的师父,没有一个不是非常灵活地运用种种法门来对治妄念。很少会有不通教理,没有丰富的用功经验,仅凭简单用功就能开启大智慧的。

 

只要是用功成熟、有很大收获的,都是非常灵活又非常系统地在用功。甚至一座当中,就要调动多种善巧方便,才能把这一支香的功夫做好。每一次禅坐中,每一时刻,择法觉支都不能缺位。要随时觉察用功是否相应,疑情太紧了要松一松,太松了就要再提起……这些都是要及时了解和调整的。

 

参禅一法,看似简单,却是最复杂微妙的功夫,大家不要生轻易想。虽然确实有上根利智的菩萨学人,也都是因为与般若相应,才能开启智慧。如六祖慧能大师,当属特例中的特例,但他是如何开悟的呢?从初闻《金刚经》,到五祖为讲《金刚经》,都是般若智慧的启发。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