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随顺因缘,放下自我

上篇  下篇

随顺因缘,放下自我

2025 年 02 月 09 日

 

生活禅最重要的学修特点,就是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修心。即使身处道场,也会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这包括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接待护法以及照顾往来的四众学人等。

 

那么,该如何处理做事与修行的关系?在面对重要的接待和事务时,是不是就应该暂时放下修行?这是个“什么是修行”的重要问题!

 

修行没有可以放下的时候,修行当然是最重要的,是没有间断和死角的,一切事务都是检验修行和落实修行的大好机会。修行的要点是什么?什么才是真的修行?这需要认真反思。因为我们看到,有人常年读经、坐禅、持戒、讲课,但修行并没有明显进步;而有的人天天在忙事情,看起来没怎么坐禅修行,他的道心品质却越来越好。

 

这个课题,我思考了很多年。因为以前我也不高兴做接待工作,我想打坐、诵经,却经常忙于事务,内心当然纠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此越来越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的想法,是出于对自我意愿的固执,还是真正顺应了规律、符合了因缘的需要?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个题目:随顺因缘,放下自我。

 

随时观照

 

由于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也就是对规律的理解,大都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因此,在面对具体事情时,很少有人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凡夫,对规律和事情的了解都还很不够,一定有不客观不准确的地方,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者共同研究如何才能更符合规律、更符合因缘。大多都会坚持己见,争执不休。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对事物规律乃至对他人的了解还很不到位,如果我们对此能够清清楚楚地记得,随时随地自我反省,这就是做事中应该时刻保持的观照。我们因此就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在处理事情上也不会固执地坚持自己并不成熟的想法。

 

金一南教授写的《苦难辉煌》,我推荐大家都认真地读一读。修行也如同长征,人生成长之路远比二万五千里还要漫长,因此,长征的故事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修行的重要参考。书中记载,毛主席自己讲,他一生最成功的指挥,就是四渡赤水。成功在哪里?我的理解是,成功在灵活,放下,不执着。

 

在生活中修行也是一样,因为客观条件不在我们个人的控制范围内,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我们就不会固执,就可以尝试,错了就改,不断地改,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学佛态度,才有可能把佛法用好。

 

从古到今,修行的人那么多,成功的却很少,为什么?为什么六祖大师一听《金刚经》就觉悟了,而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也学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是凡夫?就是因为我们对法的理解还很教条,很僵化,不够准确。因为理解得不准确,所以修行就不会高效,智慧难以如实通达,待人处事自然就很难恰当得体。

 

放下自我

 

我们总说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己种种不成熟的认知,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真实放下之后,才能随顺因缘。

 

但是,由于我们常常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并不客观的一己之见,用自己的意见去考虑事情,揣测别人的想法。当走不通的时候,就会心生埋怨、纠结、对抗等烦恼情绪。

 

作为凡夫,我们太习惯于自我肯定、自我保护了,总是在拒绝来自外部的压力。事实上,只有主动面对压力,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才有机会获得成长。

 

无论是修行还是做事,自我反省与自我改变都很重要。因为智慧的生发需要借由思考,需要触及心灵的反省,而且还要坚定地改变,如此才能养成随顺因缘、放下自我的习惯。

 

其实,随顺因缘与放下自我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固执并不成熟的己见就会对抗客观因缘。和人较劲,和事情较劲,大多都是在坚守我执,强化我执。

 

能够随顺因缘,就是在放下自我。愿意放下对自我的固执,就更能随顺因缘。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这样用心,无论待人还是做事,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取舍心与平常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用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来看人看事,与我们意见一致的就欢喜,不一致的就反感。看到别人的错误,自己也会很烦恼。修行本来是要破除分别和烦恼的,我们却因此强化了分别。

 

永嘉禅师的《证道歌》非常经典,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修行的秘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这是说,我们要是舍弃妄心,想证真如佛性,这个取舍心就是“巧伪”,就是妄念分别心。假如我们这样来修行,就如同把贼当成了儿子——本来是在破分别,破我执,破取舍,却把取舍当作了修行。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解决了这个问题,修行就会迅速成长。否则,就会一方面在熏陶佛法,一方面却在以佛法的名义加强分别。

 

这一问题古已有之。因为永嘉禅师不是针对我们说的,他生活在唐朝六祖大师的那个时代,居然也是这样的感叹。

 

《赵州录》里记载,南泉禅师对赵州和尚开示:“平常心是道。”赵州和尚问:“还可趣向否?”还可以追求吗?“拟向即乖。”你想追求就错了,因为我们智慧本具,佛性本具,任何起心追求都是错的。

 

专心禅修需要远离事务,远离染源,但这又很容易滋生对清净的执着。永嘉禅师告诉我们,不能够“舍妄心,取真理”。三祖大师也讲,“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正是因为我们有取舍心,所以和真如不相应。修行的目的是放下取舍心,而不是舍一个取一个。

 

道人的修行

 

我认识一位开素餐厅的道友,他并没有太多读经和坐禅的时间,而是天天研究怎样符合客人的需要,努力做到无条件地让客人满意。他因此在慈悲心的修习、菩萨人格的培养上,有了相当的进步。

 

我还听说过一位道人的修行故事。有位道士想在华山顶上给自己凿一个闭关的山洞,当他费尽力气刚刚凿好,一位仙人乘空而来,“你这个山洞闭关很好,能不能让给我用功啊?”“那好吧,让给你。”于是,他又开始凿山洞,刚凿好,竟然又来一位仙人,“能不能让给我?我特别想找一个山洞来闭关。”道人又开始凿,但是凿好一个就有人来要,一直凿到第十七个,还没凿完,他就成道了。

 

放下自我,成就他人,这就是他的修行。还没有闭关,便已成道,因为他的态度符合了修行规律。

 

所以,我们到底是在修执着还是在修放下,这要在做事当中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看自己的烦恼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看自己有没有因此获得成长。

 

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要时常反省,到底是在真实修行还是相似修行?

 

所谓真实修行,就是要真放下自我,真尊重因缘,真尊敬他人。

 

有人会问,我们不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吗?那要看你的原则是不是符合佛法。如果符合佛法,那么你一定不会有烦恼,一定是通畅的,一定会有感动,有进步,有收获。

 

烦恼就是对我们的考验。烦恼的当下一定不是智慧,因为智慧不生烦恼,只有无明才生烦恼。无明就是邪见、我执以及贪嗔痴。戒定慧三学都是破烦恼的,假如因为修行而生了烦恼,一定是我们错用了佛法。

 

有一位长老曾经感叹,现在很多人的修行生活不够活泼。所谓不够活泼,不是说不够热闹,而是智慧不够活泼。我们在坐禅中,是在净化妄念,还是在捍卫对清净的执着?执着清净就会增加烦恼。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引导,我们对修行的热爱,很容易成为执着。

 

不管是在禅堂、殿堂,还是走在路上,当我们深度反省自己对一切静乱、烦恼、解脱的分别取舍时,那就是在修行。当我们捍卫自己的观念、认知与感受时,那就是在堕落,是在强化烦恼。

 

之所以讲这些,不是说坐禅、持戒等具体修行不重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能准确把握佛法宗旨,用佛法来破除烦恼。假如修行成了烦恼,那就是“戒禁取见”和“见取见”的误区。同样,如果我们运用戒定慧三学来破除烦恼,修行就会进步。假如我们执着于戒定慧三学,那无异于在增加执着。这是修行的要害,很微细,一定要善加抉择。

 

做自己的知音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为什么要修行?什么最苦?

 

洞山禅师曾经讲过,“袈裟下失却人身最苦。”我们可以推而广之——“三宝门下失却人身最苦”——修行几十年,不管在家还是出家,最后没保住人身,那是最失败的。

 

没有接触佛法,暂且不提,既然接触到了解脱法门,真正解脱不容易,但是保住人身应该是我们修行的基本目标。

 

想要保住人身,就要把佛法学好。这有两条绝对保险的标准,一是放下我见,证得初果,在禅宗是要破初关;一是往生净土。其它修行指标都有不确定性。比如有人持戒持得好,其他方面的修行也很好,一生没有犯下什么过失,但是过去生怎样呢?假如过去生有强烈的违缘,临终照样会堕落。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每个人都还有很长的长征路,等待着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爬雪山、过草地,一样都少不了。所以,修行要全力以赴。

 

我们要做自己的知音。对于自己的修行状态,自己要了解。因为自己才是修行的主体,善知识只是帮忙的人,护法乃至诸佛菩萨也只能帮忙。没有哪个人只靠别人帮忙就能获得成长,《楞伽经》中讲要“自觉圣智”,只有自己真正愿意自觉,天天在努力自觉,才能实现觉悟。这是成长的唯一正因,其他都是助缘。

 

修行成长的关键

 

刚才讲到随顺因缘,什么是因缘呢?国家的法律和提倡、政府的管理、社会大众的期待,以及信众对寺院的要求、师父们对寺院的要求、护法们对寺院的要求等,这都是非常重要而具体的因缘。

 

面对因缘,我们应当随顺,不能用自己的理想、自己对法的理解去捍卫什么或对抗什么。如果认为打坐是修行,迎来送往不是修行,就不能随顺因缘,不能满足大家的期待,这就是执着。当我们放下自己的修行,成就别人的需要时,就是在修“放下”和“无我”,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到底是在修行还是在执着,并不在于具体形式,而是要看如何用心。

 

放下的程度越高,修行的状态就会越好。一个人越是能放下自我,随顺常住,随顺集体,随顺他人,就越能够获得成长。

 

如果一个人,样样事务都能处理好,说明他的修行很有分量。否则,就要反省自己的用功到底是相似修行还是真实修行。

 

真实修行不会带来烦恼,带来烦恼的都是相似修行。用佛法消化一切烦恼和问题,培养菩萨心态,有道心又有智慧,这便是修行成长的关键。

 

以上所讲是基础修行的重要原则。当我们从认知、发心到实践用功,都能紧把“放下自我”的原则时,修行才能逐步深入。

◎ 据2024年11月4日,明影法师于药山寺竹林禅院生活会开示整理。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