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药山宋碑初解

作者:admin

        2012年秋,津市文物部门在药山寺遗址的考古调查中,在山坡发现了一块残碑,正好是寺中残碑的左上角,此事在《药山宋碑保护工作纪实》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载。民间传为唐碑,文物所认定为宋碑,经省考古研究所张春龙先生考证,宋碑的释文是: 
 □ □解印武陵,元直
 □济 □正天,与几仁
德驰举隆泰观二禅
老饯别,谒药山嵩牛,
阑志道话,因投宿焉,
戊戌政和十月辛卯。” 
        碑文为篆书,字迹之清晰,令人惊叹,也许是长期浸泡在水中的缘故吧?古碑仍缺右上角,所以碑文缺四字。文首“ □ □解印武陵”,即某某“解印武陵”,因为知道了撰文的时间是“戊戌政和十月辛卯”,所以不难查出是谁。 
        查《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政和六年至政和八年,朗州知州为张察。又《会要·职官》六八之三八记:“(政和七年七月)十七日,权发遣鼎州张察可降两官。” 
       《中国美术家大辞典》955页有:“张察,宋代书法家。字通之,成都人。曾帅鼎州。以篆书知名,成都有不少题榜手笔。” 
       《百家姓书库》载饶州德兴张氏:“张起的次子太宁,历任知州、都转运使、尚书郎等职。张太宁的长子张察,专攻全石学,精通篆书,官至左司马、鼎州(治今湖南常德)知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此碑是张察亲自撰写并书。
        政和元年,张察时任左司员外郎,曾奉命前往福建考察盐政。此后,从《雪堂行和尚拾遗録》和慕容彦逢的《次韵张察推官咏密印竹轩》看,张察曾为潭州推官。 
        政和六年〈 1116 年) ,“大理国王派遣进奉使李紫琮等过鼎州,闻学校文物之盛,请于押伴,求诣学瞻拜宣圣象。郡守张察许之,遂往遍诣见诸生。又乞观御书阁,举笏扣首”。见《宋史》 
元和七年,金兵大军压境,宋徽宗被迫迁都句容。为了备战,朝廷将“鼎州团练”升格为“常德军”节度,又“鼎、澧、辰、沅、靖州置营田刀弩手司,给田募人开边。”为此百姓怨声载道,称“范世雄、张察等附会扰民。”见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张察一生礼佛喜禅,诸多文献均有记载。如《雪堂行和尚拾遗録》记:“圆悟住道林,每推敬之。偶武陵太守张通之以书抵圆悟曰:“鼎澧无尊宿可语者。”悟遂荐能,以真净(克文)高弟,所造极深。通之邀至府中,见其貌寒,蕴藉枯淡,略不顾,能长揖而退。未几,悟过鼎澧,再令诏能于通之席上与论五家宗派。能辩若悬河,通之方尊尚之,乃谓悟曰:“非吾师,则几失一尊宿矣!” 
又如杨嗣昌的《募修文殊寺疏》也有:“武陵禅道之盛,自唐迄元,见于《传灯》诸录者往往而是。县北八十里有文殊寺,则业、能两公唱道之所也。业公家本屠儿,一旦洞明心要,遂有”菩萨夜叉不隔一线”之偈。能公为圆悟所赏,称于太守张通之,貌枯淡而蕴辩才。昔者空山破院,忽而有二尊宿;今者二尊宿往,依然院破山空,吾不知果何来而何去,何废而何兴,何修饰而何不修饰也。” 
圆悟,北宋高僧,蕲州四祖法演禅师法嗣,南岳下怀让十五世。政和元年,圆悟克勤南游荆南,张商英以师礼待之,请他住持澧州夹山灵泉院。期间,克勤对雪窦重显《颂古百则》进行注释,撰          《碧岩录》。政和七年,圆悟在长沙道林寺宣讲《颂古百则》。政和八年,宋徽宗赐号“佛果禅师”,建炎元年,宋高宗赐号克勤“圆悟禅师”。 
文殊心道禅师则是太平慧勤佛鉴禅师的法嗣,思业禅师是文殊心道禅师法嗣,能禅师是真净克文禅师法嗣,两人都是南岳下怀让第十三世。绍圣四年(1097年)张商英镇守洪州时,曾邀请真净克文入洪州石门山。 
         建炎二年(1128)冬,李纲罢相移居澧州时,能禅师已在夹山寺,李纲有《别夹山能老》诗:“相逢千偈口澜翻,已是亲曾到夹山。猿鸟可能知祖意,飞腾青嶂碧岩间。” 
心道禅师和弟子思业禅师还在文殊寺,建炎三年,心道禅师遇难。《五灯会元》记:“至闰三月,贼钟相叛,其徒欲举师南奔者,师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师曰:‘速见杀以快汝心。’贼举槊残之,血皆白乳。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张察与僧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更远一些,兵部侍郎慕容彦逢有《次韵张察推官咏密印竹轩》,诗云:“卫尉才豪虽卓绝,溺志奢滛愧明哲。罗绮丛中醉复醒,趁拍佳人不成列。黄门侍郎天机深,傲世忘荣事高节。侯印公主不解彦,好竹之心了无节。纷华必竟致清螺,恬淡有谁赓白雪。此君佳致识者稀,千古青风与明月。高僧欲现菩提心,种竹满轩功未彻。婵娟人共得观临,萧瑟师当知演说。率然相造师勿嗔,胜游本为吾僧设。对君不惜洛生吟,更待诗酣歌一阙。”张察咏密印寺竹轩的诗找不到了,但是从慕容彦逢的诗我们看到张察信佛的轨迹。
从照片上看,张察的纪行碑每列八字,因此疑为“药山牛栏八字古碑”。《舆地纪胜》记澧州碑刻云:“ ‘药山牛栏八字古碑’不知岁月,刻石药山。”至于碑中所说“戊戌政和十月辛卯”,与《舆地纪胜》所说“不知岁月”相悖。我以为建炎三年,文殊寺心道禅师遇难,药山是钟相的大本营,张察创建的常德军是义军的死对头,药山寺恐怕难逃厄运,其碑被砸也在情理之中。此碑断为数块,嘉定年间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时,纪行碑的右上角或许还在,可能在附近,只是不见左上角,所以称“不知岁月”。 
        后来纪行碑右上角也不知去向,这次找回了左上角,使得我们清楚知道了立碑的时间,遗憾的是还缺右上角。 
        所谓“药山牛栏”,源于《祖堂集》卷四《药山》,文记:“师初住时,就村公乞牛栏为僧堂。住未得多时,近有二十来人。忽然有一僧来请他为院主,渐渐近有四五十人。所在迫侠[狭],就后山上起小屋,请和尚去上头安下。” 
        宋《禅林宝训》记: “药山和尚。游山到澧阳。见人家有一座山好。便要化他建道场。百姓不从。便入他牛阑里坐禅。人家被恼之不已。乃牵牛归屋里。纵火烧却牛阑。他只在牛阑基坐禅。太守闻得。与之买山。建一所庵。扁之曰牛阑。后来成丛林。安广众。以致云岩道吾舡子高沙弥李翱相公辈。得以为授道之地。” 
       “每云。老僧无福。不敢与众同食。每日只吃两粥。首座见他眼脑精明。必谓别置饮食。一日不赴堂。藏在方丈僻处。待药山赴堂上。入门见铫子里气出。揭开乃是黄菜叶。煮麦麸少许。药山云。老僧年来无力陪众。如是者十年矣。今被首座觑破。勿与外知。乃有麦麸而饭。牛阑而禅。” 
        稍前,文学家宋祁就写过一首《寄题药山牛栏庵壁》,诗云:“昔人牛口下,胥宇化南州。祖地千灯续,荒垣八字留。漏长莲叶晦,园胜柰阴稠。后嗣推崇意,同风古佛流。” 
        李纲的《药山三咏》之二《伏牛庵》云:“侍者何须召三空?一元调伏自知道风。轩然栋宇翚飞处,何似当年茅竹中?”鼎州知州王以宁闻之,即与之游。 
        圆悟克勤法嗣宗杲的《大慧录》有:“岂不见药山数十年。牛栏庵只七八人。其后皆为大法器。”这些可作为考证“药山牛栏八字古碑》的佐证,当然究竟是不是?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有人提出鼎州知州是张庭坚,查《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张庭坚的任期是政和四年甲午(1114)至政和六年(1116)。碑文中的“元直”,从碑文精美的篆书,自然联想到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李元直(字叔通),但是他作为碑文的书者,有如下疑点: 
         其一,时间不合。苏轼记:“熙宁庚戌(1070)七月二十一日子瞻书、通叔篆。(自注:李元直,长安人。其先出于唐让帝。学篆数十年,覃思甚苦,晓字法,得古意。……见余所藏与可墨竹,求题其后。因戏书此数百言。通叔,其字云。”“学篆数十年”,年龄至少也在四十岁以上。到政和八年,即使在世,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怎么可能陪张察骑马去药山呢?况且他久居长安,很少外出。 
        其二,于礼仪不合。古代平辈之间,只称字,不称名,对长辈、上级,更不可称名。即使苏轼,在《与李叔通四首》信中,语气甚为恭敬,张察岂能直呼其名呢?因此 “元直” 不是名,或是字。 
        考政和年前后,字“元直”的文人有欧阳修之孙欧阳愬、苏轼妻弟王箴、文学家吕颐浩、晁无咎女婿李稙、解州知州腾中、南安军教授朱谔等,遗憾的是,他们不是在元和八年前去世,就是远离鼎州。那么“元直”会不会是张察不知名的亲友幕僚呢?则不得而知了。 
        其三,按照惯例,在碑文的最后,一般会著有撰文和书写者的籍贯、职务和姓名。但是因为此碑是张察本人撰文和书写,所以不必落款,所以元直不是书写者的姓名。 
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从碑文第9字的残留部分看,似乎是“师”字,结合上下文,释文为:“张察解印武陵,元直 □济师正”,此处“元”作“始”解,“师正”在此作指正,“天”在此专指“白天”。在明朝以前,“原来”、“原直”都是写成“元来”、“元直”,因朱元璋嫌恶元朝,下令将“元来”改为“原来”。张察的指导老师“ □济”是谁?临济禅师、黄檗法济禅师、大龙山洪济禅师都太早,而普庵妙济禅师、大川普济禅师、济颠道济禅师又太晚,政和年间的兴教济禅师,从碑上的残笔看不是。 
         “举隆、泰观二禅老”,文殊寺与药山寺很近,举隆、泰观是文殊寺的禅师吗?为什么没有能禅师?心道禅师是宣和初到文殊寺,“举隆”、“泰观”会不会是他们的号呢?不会有思业禅师,他那时或许还没有“放下屠刀”。 
        “谒药山嵩牛”,看画不会用“谒”,“谒”的意思是拜见,指拜谒圣地或圣人,“嵩牛”在此不是指戴嵩的牛画,而是意指药山长老。大慨是因为初祖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开创中国新禅法,故称牛栏庵禅师为嵩牛。 
        药山寺的住寺僧义铣禅师,和文殊山能禅师、文殊山思业禅师一样,都是南岳山怀让禅师第十三世。当时药山寺的长老是义铣禅师吗?应该不是,义铣禅师是潭州兴化慈明禅师的法嗣,慈明禅师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圆寂于长沙兴化寺,他的法嗣再长寿也活不到政和八年(1118年)。药山省贤禅师是十二世,他和宋祁的交往也在六十年前。圆悟克勤是南岳山怀让禅师第十五世,药山寺的僧人的辈分大约相似,只有文殊寺的僧人辈分较高。 
      “阑”字在此作“晚”解,“志”作“意向”解,即“打算”的意思,因此纪行碑释文为: 
        张察解印武陵,元直 □济师正,天,与几仁德驰,举隆、泰观二禅老饯别,谒药山嵩牛,阑,志道话,因投宿焉,戊戌政和十月辛卯。 
       碑文大意是,张察自武陵解甲归田,始于 □济禅师的指引。白天,与几个仁德之士骑马,和举隆、泰观二位禅老饯别后,又去拜谒药山牛栏庵长老。夜晚,想和各位仁德谈习佛修道,因此留宿寺中。政和八年十月廿八日。 
       政和末年皇帝昏庸,奸臣把持朝政,大宋危机四伏,岌岌可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张察虽是官宦子弟,但并非科举出身,混迹官场难以称心,早有出世之意,一心向佛参禅,寻求心灵的解脱,此时去意更坚,任期未满而解印还乡。 
      果然不出八年,金兵南下,宋徽宗父子被俘,皇室南迁,北宋灭亡。尔后鼎州钟相、杨幺起义,历经六年,鼎澧官员无一逃脱陪葬的厄运,这是后话。 
        得知古碑消息,心头一喜,搁下手头的事去查资料。但是身处外地,不能亲临寺院,一睹古碑真貌,加上学识有限,资料短缺,古碑真相扑朔迷离,研究难以继续,欲罢不能,几欲搁笔,勉成此篇。虽是一孔之见,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早日还古碑真貌。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