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香一瓣药山体悟 行走于认识自我的心灵之旅

上篇  下篇

行走于认识自我的心灵之旅

撰稿:惠雯
来源 :未知

出现在药山寺山门口的明影法师面容清癯,眼神明亮,穿一件半旧的灰色僧衣。简短地了解情况后,我们的谈话在客堂老式吊扇“嗡嗡”晃动的噪音中开始——他反复地告诉我:“重建寺院固然艰辛,但一切困难都是修行的机会。一切随缘就好,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一心一意做好眼前的事情。”
 
明影法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柏林禅寺历届夏令营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明影法师行事风格一向低调,文章著述也很少有惊人之语。事实上,鲜为人知的是,追随净慧老和尚二十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对佛教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建寺办道甘受尘劳
 
抵达药山寺的时候,已是黄昏。简单吃完晚饭,明影法师领我们朝拜位于药山长啸峰上的惟俨禅师化城塔。
 
一路上,偶尔能见到几户农家,随着犬哮声响起,明影法师停下脚步,笑着和留守老人们打招呼。路过寺院的水稻田时,他指着远处戏水的鸟影说:“看,那几只是白鹭。”
 
尽管到湖南还不到半年,明影法师对药山的一草一木已了如指掌:“药山一带以前曾遍植芍药等中草药,药山也因此而得名。”
 
拨开齐腰深的灌木丛拾阶而上,仰面就是1995年重建的化城塔。明影法师带我们伏地礼拜祖师,再右绕塔身三匝。站在水泥风化剥落的塔座旁,他一脸凝重地说:“惟俨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修一座与祖师相配的纪念塔。”
 
药山寺,始建于唐初,初名慈云禅寺。惟俨禅师住锡药山寺四十余年,在时任朗州刺史的李翱大力支持下,振兴禅风,扩充寺宇,广接学人,开曹洞宗风之先声,使禅宗南宗得以发扬光大。据明影法师介绍,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殿宇鳞次栉比,俗称“骑马关山门”。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寺院建筑和佛像早已荡然无存,唐代的寺基一直没有找到,现有寺基建于明清年间。
 
谈到来药山的因缘,明影法师连连感慨:“因缘很奇妙。”以前,明影法师从未想过要空地建道场,得知这座曹洞宗祖庭已经十几年没有发展,一来仰慕祖师道风,二来不忍祖庭衰败,应湖南津市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礼请,2013年12月18日,他毅然决定受邀南下。2014年春节过后,正式着手主持药山寺恢复重建工作。
 
初到南方,除了要适应与北地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明影法师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僧团建设和义工队伍的培养。每天,各类事物性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刻意让自己的步伐慢下来。尤其现在正是结夏安居期间,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明影法师都不会离开药山寺,一心静修和处理寺务。
 
按照明影法师提出的药山农禅生态文化园区的整体规划,寺院准备恢复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以此为载体,传播“新农禅”的理念。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平衡,让农民得到极多收益,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他们已租下了180亩地,在端午节前抢种了110亩大米和蔬菜,还考虑种植一部分中草药。已安排了有种植经验的居士负责具体事宜,同时护持道场,使僧众得以安心办道。
 
据了解,未来的药山寺将由农禅生态园区、宗教活动区、禅修生活区、对外交流区等几大区域综合成一体,功能分区明确,动静有别,一个“宁静的国际禅修中心”格局呼之欲出。
 
为了将老和尚学修并重的生活禅家风传承下去,巩固夏令营等活动的弘法成果,老营员加油站、老营员禅修营、义工培训班、国学师资班、企业家禅修班等活动将在药山寺陆续推出。与许多寺院的大规模弘法的方式不同,药山寺不考虑举办1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针对不同程度的参学团队,明影法师将会禅讲并重,开设相应的学修课程,渐次地引导学员掌握生活禅的修行要领,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禅定喜悦。
 
离寺院5公里处,有一大片茂密苍翠的竹海,登高眺望,不远处的水库烟波浩渺。今年国庆节过后,一座唐式风格的刚结构建筑——竹林禅院将在此拔地而起。除了禅堂,这里还有多功能教室和斋堂、客房、茶室,自成一方净土。“我们将建立以禅宗见解为总摄,以默照禅和话头禅为核心功夫的综合修学体系,落实长老提出的‘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修行目标。除了我自己,还会邀请国内外资深禅师来这里主持活动。”明影法师指着水库说,“每天坐十支香,再沿湖经行几公里,修行功夫会稳步提升。”
 
阐扬禅法深入学修
 
明影法师出家的缘由,并非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因为看破红尘消极避世;恰恰相反,处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他对社会人生、万事万物经常进行深刻的思考。
 
明影法师笑道:“我无法忍受没有理想,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生活方式,这是我的一个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某机关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佛教。经过十多年在生活中的修行积累,2001年夏天,正式在净慧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学佛,让他走上认识自我的心灵之旅,也让他找到了反省人类发展问题的思想依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文明的必然提升,反而使人类处于生命异化的世界之中。而佛教的大智慧为解决这些问题早就给出了方案。在明影法师的心目中,佛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的真理认识体系和生命教育体系。
 
通过多年的禅修实践,明影法师认识到禅宗是了生脱死、当下解脱、顿悟成佛的第一妙法。问及什么是“生活禅”的特殊价值时,明影法师缓缓说道,宋代以后,由于国民素质的逐渐衰落,加上理学的排斥和佛教各宗的衰落等因素,禅宗的发展一衰再衰。近代,太虚大师为了挽救佛法衰退的命运,提出了人生佛教,并明确提出了要“稳健禅宗”。
 
针对基础学修还未完成的学人,“生活禅”做出了很好的探索。“生活禅”的修学有两个要点:一是般若正见的建立,二是菩萨人格的完善。即以般若正见来指导人格的完善。明影法师强调,正因为近现代的学人缺失以上两点,我们需要两者并重并修。只有依祖师的智慧建立了稳固的般若正见,并在生活中认真地落实基础学修,养成完善的人格,才可能从佛法中真正受益,乃至具备开悟成佛的资格。
 
正如老和尚所说:“生活禅”不是他杜撰的,不是他别出心裁提出来的与传统佛法不契合的理念,它完全是在传统佛法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根据现代主流文化的观念提出来的。现代观念认为一切要人性化、生活化,实际上,禅宗的修行就是在生活中觉悟生活的智慧。早在唐代初期,六祖慧能大师就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禅宗家风。
 
完善人格是修行的根本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道德底线却不断丧失,因此,明影法师一再强调:“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参禅的必备条件。提倡菩萨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佛法本身修行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迫切要求。”
 
修行大乘佛法,必须经历由凡夫至菩萨到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次第。什么才是“生活禅”的成佛之道呢?
 
“学佛的第一步,首先是完善人格,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知因果、有道德的人,在家庭能和谐一个家庭,在单位能和谐一个单位。”明影法师说,修行不运用到生活中,就是纸上谈兵。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随时观照和反省自己的内心,在生活中修习戒、定、慧三学,令三业清净无染,使自己的人格和道心不断地趋向成熟,渐渐与道相应。直到有一天可以读懂临济录、赵州录、能够熟练地参究“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等公案,发起殊胜的疑情,这样就进入到了祖师禅的学修阶段,一路往前走,践行孔子讲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境界。当菩提心日渐成熟的时候,就有机会顿悟本心,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尽未来际实践普贤行愿。
 
明影法师还建议,当今学禅定人应多读经论原典,聆听圣贤教诲。原因很简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以精代博,多看圣贤的书启发智慧,不断持续深入地认识自己。”惟其如是,才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心灵的旅程中安守一份平常心,不悲不喜,孜孜以求。
 
后记:
 
临别之时,天空中忽然飘起细雨。一辆挖掘机挡在寺外的小道上对挖出的土方进行回填作业,我们一时无法动身。也许,这是祖师在殷切叮嘱我们要忘却都市的尘嚣,停下脚步用心感受一下药山道风吧!
 
见此情景,明影法师默默转身走回寺内。少顷,他提着一袋洗好的黄瓜走出来,让我们带在路上吃。接过提袋,看到师父脸上淡淡的微笑,心底暖暖的。如有缘再来药山,愿能直上孤峰顶,月下拨云啸一声。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