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生活中的因果智慧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生活中的因果智慧

2025 年 08 月 25 日

因果法则是现象界的普遍规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法则的制约中。了解了因果法则,按照因果法则来生活,我们就会自由、顺利;反之,就会遭遇困顿和失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都是在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研究侧重的是各自分科领域中具体现象间的因果规律。佛教讲的因果法则,一是侧重宇宙演变总的规律,二是着重揭示生命世界的具体因果关系。

 

在我们传统社会的文化习俗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因果智慧。有些是我们传统里就有的,是古人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也有些是佛教的因果智慧融入到了社会文化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华民族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族伦理、家教传承、孝道文化的民族。所以,古人的智慧深深植根于家族伦理之中,以此建立对因果的认识和遵循。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人家必定多福,多吉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不义的家庭,终将自食恶果。这一规律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我们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同时又最重视史料记载。有的民族说不清自己的历史,文献非常少,但是我们的典籍浩如烟海,到处都能见到古人的智慧典故。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他对夏朝与商朝的礼乐制度很了解,只是朝代更替间的杞与宋,由于史料不全,他不太清楚。相比夏朝与商朝,他认为周朝的礼乐制度更加丰富、完备,因此而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历史悠久,史料详尽,这是独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因此,很多智慧可以用历史来验证。孔子家谱完整,传到现在70多代,依然家族兴盛,人才辈出,充分印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宋代范仲淹家族也是如此,30多代绵延传承,代代都有优秀人才。反之,很多恶人、奸臣的后代,要么凋零败落,要么不好意思提及自己的先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不会亲此薄彼,虽然无情,但是它“常与善人”,总是站在善人一面。这是因为善人的言行符合天道。所谓天道就是规律,可以说是因果法则的代名词。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则出自《道德经》,儒家和道家里都有非常亲切、非常深刻的因果智慧。

 

○人在做,天在看。

 

“天”是谁呢?“天”代表神明。这句话从因果上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就在规律中,不管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只要做了就要承受果报。所谓“人在做,天在看”,看似是天在记录我们的善恶言行,其实是规律在发挥作用。事实上,也有天,也有神,神明就像人间的法官一样。法官的判决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有人犯了错误他才依法量刑。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官也就代表了人间的神明,执行法律,依因果来惩治邪恶。

 

在无限的生命境界中,确实有神明执掌善恶,但他们也是依据因果规律,照章办事。所以,用因果法则来理解“天”,既清晰明了,也契合理性人文时代的社会背景

 

○头上三尺有神明。

 

这就意味着,我们头上顶着一个天,顶着一个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都被神明如实记录着。

 

这里的“神明”也可以理解为因果规律的化身。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规律中,都会受制于规律,因是因,果是果,有作就有报,无作则无报。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这一句彰显了朴素的因果观。天,是主持正义的力量代表。事实上,也不需要天出手,一切都在规律中,恶人欺负善人,但规律不欺负善人。依老子的观点,天道是站在善人这一边的,因为善人符合规律,符合天道。恶人或许没人惹得起,但是在规律面前,可不管你有多厉害,都要平等接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因果智慧。它告诉我们:只管努力付出,只管勤奋耕耘,不必在意结果。为什么?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由于制约结果的因素非常复杂,过分在意结果不只无益,而且徒增困扰。所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特别符合因果规律,是对因果法则最好的把握。

 

古人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整天担忧结果如何,却不在因上努力,这是颠倒;菩萨只管在因地上用心,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该做的努力做,所以都是好的结果。假如没有种好的因,却总想要好的果,不但得不到,而且还加剧了“求不得苦”。所以,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管与人为善,只管存好心,说好话,行善行,做利益人的事,不要问前程。因为行了好事,必然有好的前程。这句话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异曲同工,但是讲得更直白,更有力量。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一智慧源自佛教,尽人皆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文化基因中非常质朴的正面力量,有效强化了道德伦理观念。这是说,所有善恶都会有结果,只是早一天或晚一天。这由规律来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只管舍恶取善,这就符合了规律

 

对因果的认识,是佛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智慧也不为过,它涵盖了一切智慧。在生活中最容易运用、最需要运用的就是因果法则、缘起智慧。所以,净慧长老在生活禅法语中强调,要“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佛法的基础教理中,关于因果的经论原本非常丰富且重要,在我们的传统中曾经广为流传。但是,自从唐武宗灭法以后,佛教教法体系逐渐衰落,对于因果的开示与教育明显弱化了

 

宋代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京城的士大夫,耻谈因果。这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士大夫们喜欢参禅,想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很高明、很直接、很活泼、很有趣,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成为宋代一大文化特征,甚至还有“士大夫禅”的说法。但是,士大夫们多是口头谈论,真实修行的并不多,后来出现的“狂禅”与“士大夫禅”颇有一致性。士大夫禅可能要比狂禅稍微好一点,但都是逞口舌、弄文采,不是真实履践。因为因果法则很具体、很严肃、很实在,需要扎实地修行,这是士大夫们所不喜欢的。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时对因果的诠释,已不足以说服士大夫们,不足以令那些饱读诗书,也能够写几首禅诗、看几则公案的士大夫们折服,不能使他们认识到因果法则的重要性。我认为,对因果法则准确而系统的诠释、提倡不足,当是后来佛教传承的一大问题。

 

佛教界没有把最核心、最普遍,与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因果智慧,普及到家喻户晓,没有让文化精英们真正了解、通达缘起智慧,没有让因果法则成为社会大众修身进德的思想基础,这是需要深刻反省的。

◎ 根据2020年明影法师讲《因果法则》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