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解放初期药山寺考
作者:邓学初
邓学初
邓学初(1928—2017),药山村奇龙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澧县一中教师。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因日军入侵湘西北,常德吃紧,为躲避空袭,邓公就读的翊武中学从渡口镇(现药山镇)东山,临时迁往棠化乡药山村药山寺,直至翌年8月。本文成文于2008年3月,是邓学初先生根据借读药山寺期间回忆所写,所描述的寺院,应为药山寺清朝、民国时期原貌,亦可窥药山古寺之一二。
幽静深远的地理位置
药山寺位于药山南麓坡脚上。药山,因古时盛产芍药而得名。药山海拔约200米,坡势约6、70度。古时,树木葱茏,生机勃勃,药材丰富,品种繁多。此地亦以山名,称为药山。1949年解放后,叫药山乡,属澧县白衣区。1979年,再次由澧县析置津市市,药山归属津市市棠华乡。当地土话“药”“ 岳”二字同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药山讹变为岳山, 2016年,津市市拆乡并村,岳山村复名药山村,棠华乡与渡口镇合并更名为药山镇。现在的药山村,已俨然变成一个集镇,街道长约千米、宽约5米,每月逢三、逢五赶集。
药山寺正东,与药山相毗邻的是红岩寨,是武陵山余脉,因而寨南的县叫武陵县。相传朱元璋、杨么都曾在此扎寨练兵。红岩寨酷似大水牛东向南北而卧,背朝南,腿北伸,背高海拔378米,东西长约3公里。前腿处叫铁匠岗,为铸造兵器处。稍后北腰有大尖山,酷似牛肚心,因名牛肚心。后腿处的山势形成东西向的分水岭,东向山水向东流入洞庭湖西北角的毛里湖,西向的山水经东冲、药山寺前小溪汤流至临澧县入道水,再入澧水,东归洞庭湖。
红岩寨东邻白云山,海拔343.3米,是津市最高山。白云山尖而圆,山势陡峭,山顶有白云观,山腰为一天门,有一眼清泉,二天门到金顶有铁链扶栏,顺扶链而上。山顶常有白云环绕,为四周群众的天然气象观测台。
白云山东临八宝湖,为北洞庭湖西北角之余脉。八宝湖之东为东山,为湖南省私立翊武中学的校址。整个药山镇东有白云观,西有药山寺,道教与佛教交相辉映。
药山寺东南与红岩寨相毗连处有笔架山,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主峰海拔280米,两侧峰约250米,东南走向,山腰有惟俨禅师化成塔。根据史料记载,药山禅师化城塔历史上共三次重建。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药山惟俨禅师圆寂,其弟子冲虚八年后筑塔,名曰化城。第二次筑塔在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有鼎州分司药山外护忍铠居士陈瑾与药山如意禅师等在药山原塔基上重建,仍号化城。第三次是1995年,药山寺谷泽、谷君法师重建。(编者注:古化成塔早已湮灭,现塔为2019年落成,药山住持明影法师募化,香港俞宗翘先生设计,高18.8米,石质,建成后,屡有日本僧众参访。)
药山寺西方约两公里处有虎山,形似老虎,雄视北方,又叫猫儿山。高约100米。山顶有灵官庙,旧时每临春节,有不少群众手捧腊猪首上山祭拜,祈求赐官降福。
药山寺西南约3公里处有鳌山,酷似鳌鱼形,人们说是鳌鱼撑起了鳌山才得以不沉入大海。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山高约80米,山上为小镇。鳌山属临澧县,山东、山南为武陵县,后为常德县,今为鼎城区,山北大路东原为澧县,现属津市,人称一脚踏三县,是驿路重镇。唐时雪峰义存禅师悟道于此,俗称“鳌山悟道”。
鳌山往南不远处为梁山,南北走向,绵延五乡十里,高约两三百米,山势起伏不大,形似屋梁,故曰梁山。梁山南头郑家河之南岸便是湘西门户常德。当地民谣曰:到常德,不必问,梁山要走尽。
梁山、鳌山、虎山东麓为古驿路,南有大龙站,中有新化驿,北有顺林驿,为荆沙通往常德的交通要道。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武汉失守,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长江水道阻隔,古驿路顿时变成了新官路,称为中大路,国军、盐商、花客、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如过江之鲫,日夜川流,非常热闹。
药山寺前,众山远侍,形成好大的平地,曰药山坪。
药山寺,背靠药山,雄视平地,既隐居深山,便于众僧修身养性,又外通驿路,有利香客前来朝拜。真是:溪流潺潺,芳草萋萋,古树森森,峻岭巍巍,僧徒济济,香客熙熙。选在药山修庙兴教,真是好眼光。
气势恢宏的佛庙寺院
解放初期的药山寺坐北朝南,大门外有两株高大的桂花树,浑圆的树冠,像两把大伞撑于东西两边,为来往香客遮风挡雨,又像两乘精美的华盖,显示着高僧达官的往来。桂花盛开时,花色灿烂,香气四溢,浸入肺腑,似醉似醒,如临仙境。
寺门墙壁呈金字形,顶高约12米,宽约18米,两边有立柱突起。正下方设有大门,双扇。门顶正上方嵌有“药山寺”竖匾,呈前倾状。
笔者见到的药山寺,有六进。每进约10米。两进之间有大天井。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六进,因依坡势,逐渐升高。
第一进门殿。正面佛像,高约三米,身穿古将军服,手执金刚杆,可能是韦驮菩萨。左右两侧各一立像,传说是周仓、关羽,一持宝剑,一拿大刀,高约2米,威风凛凛,笔者年少时进门视之,好吓人,不敢久留。
第二进,可能是地藏殿。据说,释迦牟尼嘱咐地藏菩萨,要他在释迦牟尼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世间这一段时间里普渡众生。他为此发了大愿,一定要尽渡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转回的众生,拯救他们各种苦难之后,自己再升级成佛。所以,他的美称尊号是“大愿地藏”。
第三进,可能是大肚弥勒殿。据说,弥勒是南印度人。弥勒是,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他胸肚袒露,满面笑容。唐代弥勒像是典型的佛或菩萨像,称为大肚弥勒佛。
第四进,大佛殿。宽约10米,深约10米,高约15米。殿中东西两立柱粗大,大人两手箍不拢,横梁也粗如木水桶,浑圆结实,叹为观止。这是药山寺的正殿,也称大雄宝殿。“大雄”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德号,是对他的道德、法力的尊称。释尊的又一称号为如来佛。“如来”是完全符合教义之意,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有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三种解释。
大雄宝殿三尊大佛像并排坐着。根据记忆,三尊大佛可能是三身佛。中为法身佛,(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为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不过,这种三佛同殿是宋代以后的供法。药山寺是唐朝时修的。三佛座高约2米,佛像高约6米,佛身宽约2米,佛腿平稳宽大,上可立人,经常有胆大的少年儿童攀爬上去站立,玩耍。佛身壮实,佛胸隆起,佛腰宽厚,满头佛螺缠绕,佛面肌肉丰满,慈祥,目光炯炯,直视下界,佛手放在腿上,威严而慈祥,充分展示了可亲可敬的菩萨心肠。
佛身背后有很大的开口,内装茶叶谷米,人可进入其中,自行索取这些神物。
殿前摆着三个大蒲团,还有大香炉,供敬香者参拜敬香。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还有十八罗汉立像,他们是如来佛的十六个弟子和降龙、伏虎。各侧九尊,金光灿烂,十分壮观。
殿前还有一个很大的天井,宽约4米,长约9米。东边有一棵罕见的娑罗树,可惜今已不存。西边一棵碗口粗的树,叫抠痒树(紫荆树)。全身无粗皮,溜光细腻,花红紫色,只见小丛花,未见青绿叶。树干约人高处有向西南伸出的旁枝,干枝相连的下方形如人的膈窝,用手轻轻搔动,树枝立即轻轻摇晃,活跃多姿,十分神奇。进寺者,没有不伸手试验,十分有趣。这是寺中最神奇、最好玩的场所。可惜,此树已枯死多年。
大雄宝殿,殿大、柱大、佛大、树大、树奇,是药山寺最辉煌、最虔诚的地方,也是香客游人最多的地方,一经到此,便久久不愿离去,即便离开了,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第五进,观音殿。正面高耸的神龛中站立着高大清秀的观世音菩萨。因她能普遍“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而得名。她头披佛纱,手托莲花,面目清秀,直视下界,亲切可爱。她能现三十三化身,救七十二种大难。她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人的苦难都拯救,所以其美名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音殿后天井内栽一棵巨大的罗汉松,粗大如水桶,如手指样细长的叶片丛生,高十几米,枝伸屋外,雄伟壮观。此树至今活着。
第六进,方丈。方丈是主持整个寺庙的和尚居住的地方,这是药山寺最后一进,也是地势最高的地方,更是寺中最清静的禁地,人迹罕至。此进拆毁最迟,1968年时还独存用做教室。
武威雄壮的朝山队伍
寺庙正殿的东西两侧设有很多大厢房,是朝山香客住宿活动的地方。寺庙设有朝山敬香香会,专名诚正会,是男香客朝山敬香的民间群众组织。
每年秋季割完中稻后农闲时,大约是农历八月份,四周远近的香客便如约汇集药山寺,自带睡卧用的稻草、自带统一制定的黄色香袋(内装香烛及干粮)、自交香钱、自开伙食,人员多少不等,有时二三百人,有时三四百人,当天到会,当夜凌晨开旗,即打开会旗举行朝山开幕式,开旗仪式中唱词,头人跪下引领,众香客跪下应和,声势雄壮,其词不详。会旗为特大直角三角形,白色布上绣有金色弯曲长龙,边缘镶有蓝色水波形边,横直角边长约2米,竖直角边长约1米多。旗杆为粗长的楠竹,约七八米长,掌旗大力士为袁美松、钱兴正二人。开旗仪式结束后,掌旗人便高举会旗,导前奔跑,众香客随后紧跟,只望方向,只看旗帜,不择道路,专走稻田、山野捷径,俗称铺田跑,齐头并进,看谁武威,跑得快。传说,跑得越快,心越虔诚,越周正,越能获得菩萨保佑。都督旗殿后。都督旗为长方垂直旗,上书“都督旗”字样。
朝山目的地是药山寺西方约二三百里外的五雷山。其路线大致是:由药山寺西行,经临澧县的柏枝台、城关镇、佘市桥、石门县的蒙泉、夏家巷、刘家山,西行进入慈利县城东的五雷山区。五雷山,可能因山上有道人学习天心五雷法而得名。五雷法亦名掌心雷。
五雷山“始于唐,盛于明”,所建庙宇有36宫、72殿,总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二天门海拔917米,“旁魄百里,列县俱瞻”,在道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作为“二省170县”无以数计的道教信徒的精神家园,其信徒遍布湘鄂两省广大地区,素与湖北武当山齐名,“北有武当,南有五雷”。
朝山香客到达山顶朝堂,倒头便拜,跪着等候队伍到齐,举行朝拜仪式。朝堂容量有限,后到的当地香客,往往要赶起先到的外地香客,让他们先拜,先到的不让,便要引起斗殴。诚正会的香客,平时经常舞狮玩龙,多会武术,擅长散打,往往后发制人,打出了名。当地香客看到了诚正会的队伍来了,便避让三分,不敢再无礼挑衅。
药山寺香客的五雷山朝山活动,解放前搞得红红火火,往返五六天,风餐露宿,不怕疲劳,干劲十足。返回时,带着各种祭品如香饼,供家人享用,十分满意。这种大规模的朝山活动,临解放前便废止了。
天造地设的办学基地
寺庙两侧那么大的厢房,每年仅仅被香客占用五六天,众僧人占用很少,约有350多天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没排上什么用途,真是太可惜了。
幸好,机会来了。湘北的知名人士许瀚,亦名和钧,秉承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的蒋翊武生前想在渡口东山兴办中学的意愿,决定筹办“湖南省私立翊武中学”,先期的创办校址便选在药山寺内。大佛殿作礼堂,两侧大厢房作教室,小厢房作办公室、寝室,方丈东部扩大为厨房食堂,寺庙前约50米处的戏台作会场、剧场,戏台前的戏坪作操场,与戏台相连的药山街为市场,寺庙后的药山、前面的笔架山更是登山运动的好赛场,真是应有尽有,连饮用水都是从东冲大山沟引进的自来水,这正是天然的矿泉水,真是天造地设的办学好基地。
1943年先招初一班(有周启新、袁声恩等39名学生)初二班(有朱玉职、钱泽民等58名学生)两个班,当年9月1日首次开学上课。
1944年秋招初三班(有郑翼成、许仲和等68名学生、初四班(徐国瑞、朱泽鼎等52名学生)两个班。
1945年秋招初五班(有鲁古元、谢代表等48名学生)、初六班(有钱学森、胡开明等47名学生)两个班。笔者就是初六班的学生。我还清楚记得,我上学报到缴款后,到寺庙前玩耍,用手抚摸路旁的矮树叶,郭碧琛训育主任便直呼我的大名,制止我。当时,我非常惊异他的记忆力,刚报到出来,便记住了我的名字。初六班的教室是东厢最南的一个厢房,虽为偏水,但较宽敞,明亮,适合教学。
学校办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大有兴旺气象,给药山古庙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翊武中学东迁到渡口东山继续兴办后,药山寺又有药山小学维其后,直到解放后、“文革”时被粗暴拆毁为止。
恣意破坏的无尽感伤
1950年时,土地改革,大破封建迷信,大砸菩萨,1966年大拆寺庙,药山古刹遭到了灭顶之灾。当时的民兵队长钱某,充积极,很卖力,带头砸,抢着拆。砸过拆过之后,冷静思索,顿感失落:金光闪闪的菩萨却把它砸碎了,武威雄壮的寺庙也把它拆毁了,这不是搞破坏、自作孽吗?良心受到了无声的谴责,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惊恐,好像众多的菩萨要找他算帐,要惩罚他,要他下地狱,要上刀山,碎尸万段,没几个月,便想得疯疯癫癫了。几十年来,钱某天天沉浸在痛苦之中,连基本生活也要父母照料,后悔莫及。
试想,如果当年不砸菩萨,不拆寺庙,不赶和尚,将它们完完整整保存下来,药山势必成为常德最重要的禅宗文化遗产和休闲旅游避暑胜地。药山村的广大群众不仅可以从中获利,还能立保护珍贵古建筑之功,立保护宗教文化之功。可惜,现在存留下来的却是无尽的后悔,无尽的伤感。
沉寂了很长时间之后,有的人似乎觉醒,并终于决定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要筹资重修寺庙。但是,零敲碎打局部的低层次修复,怎能抵得上古药山寺之万一呢!再加上药山之山腰已被公路齐腰斩断,山腰里还新修了岳山学校、幼儿园,开垦了菜园,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彻底的破坏,面目全非,大煞风景了。
每当看到破败不堪的景象,便感伤不已。真是破坏容易修复难啦!修复精美绝伦的药山寺谈何容易。要修复心灵的创伤更是困难啦!(2008年3月,于湖南澧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