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答戒定慧三学的关系
(未知)
有人问:定与慧是因果关系吗?
法师答:在六度法门中,定属于禅波罗蜜,慧属于般若波罗蜜;在八正道中,正见、正思维、正念是慧学,正定是定学。因此,定与慧分属不同道品,不是因果关系。
学人问:经上讲“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这不是明确的因果关系吗?
法师答:这一句出自《楞严经》第六卷,完整文句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讲的开悟后的无漏戒定慧三学的关系。
六祖大师讲:“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定慧一体”“定慧等持”,“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这些都是讲的开悟后果地定与慧的关系。
学人问:开悟前后的定慧有性质的不同吗?
法师答:当然有本质的不同。开悟前的三界凡夫,只有九种定,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和欲界的未到地定,都属于世间定、有漏定。
我们欲界凡夫只有相对稳定的定心,就是未到地定。
大乘经论和禅宗语录中所讲禅定,主要是无漏定、出世间定,也就是真如三昧,安住于真如本体的定境,六祖大师称之为般若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开悟前的智慧只有闻所得慧和思所得慧,也就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都是以妄念分别心熏修经论的智慧。开悟后的智慧才是无漏的解脱智慧、实相般若。
学人问:开悟前后定慧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法师答:开悟后的定慧实是一体,定与慧是体用关系,安住于真如本体名为定;照见缘起法,说法度人,名为慧,是真如的运用。没有定与慧的分别隔碍,也可以说是互为因果,因果不二。
开悟前的定与慧,对欲望和妄念的调伏为定,对空性与缘起的思维、观修为慧。定与慧性质不同,也不能如实做到定慧等持,定慧分属不同道品,不能互为因果。
学人问:因定生慧的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呢?
法师答:静定能生智慧的观念古已有之,在世间有漏定与慧的关系中,却有因果关系。清净的定心能令观慧明晰、敏锐,禅定是五种有漏神通智慧的基础。证入真如三昧也是通达缘起智慧的基础,所以,无漏定与慧也可以算是因果关系。
但九种世间禅定不是证入真如实相智慧的亲因,这是非常明确的。
因此,除佛教以外种种修行,虽然可以通达九种禅定,但都没有机会开启解脱智慧。佛陀住世时期,有很多慧解脱阿罗汉,并不通达四禅八定。
学人问:证入真如实相智慧的主因是什么?
法师答:由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生起实相般若,这是般若智慧次第生起的因果关系。
学人问:只有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就可以直接证入实相般若吗?
法师答:这并非易事。“众因缘生法”,并没有一因一缘的事物,解脱更是如此。证入实相般若是复杂的微妙法门,八正道必须要具足,还要把握好重点和平衡,正见是核心道品,戒定也非常重要。
学人问:禅定与解脱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法师答:禅定是解脱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修行犹如杀贼,戒是把贼抓住,定是把贼捆住,慧是砍下贼人的头颅。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慧是主因,戒与定是不能缺位的从属因缘。《俱舍论》讲:慧是因,定是缘,能得离系圣果。
学人问:观照用功中,戒定慧三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法师答:专注于对空性与缘起的思维、观修、参悟是解脱的关键功夫,般若智慧的运用是主因。如果专注的程度不够,则很难破除深细的无明分别。影响专注用功的各种妄念,其背后都是粗细的贪嗔欲念,戒学调伏粗重欲念,定学调伏微细欲念,这是实现专注用功的基础修行。
戒定慧三学调和,以般若智慧为核心,才能成就微妙、锐利的慧观功夫,能破除一切分别、执着。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