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老和尚的供养(三):五不原则

(未知)

 

五不原则

宋朝晦堂禅师说:“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此语载于《禅林宝训》。清初云峰智祥和尚作《禅林宝训笔说》,评点晦堂禅师这“五不”时指出:“此篇教住持涉世免害之方也。”这“五不”虽然是针对僧团长老说的,但对一般人也有很深刻、很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

久废不可速成。要挽回久废之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恢复一些好的传统,更要有耐心。一切事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是你想做就可做成。要务实,要从实际出发,速成必速废。做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云峰和尚说:“凡久废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坏也。”

积弊不可顿除。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是僧尼素质有待提高,寺院管理有待加强。这是过去几十年、上百年造成的,想要马上改变不大可能,需要慢慢做工作,所谓久废不可速成。有些好的规矩废置已久,无人提倡,想马上立起来,那也是很难的。过去丛林冬参夏学打禅七,一年四季都在修道,现在客观形势变了,要恢复过去寺院的道风,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有些积习明明知道是弊端,由来已久,也难以顿除。正如云峰和尚所言:“积聚弊病,不可顿为革除,顿除返增弊也。”

 

优游不可久恋。出家人切不可迷恋于悠闲散漫的生活,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定要勇猛精进,爱惜光阴,要给自己提要求、加任务。和尚到底是做什么的?我经常讲,当和尚就是自找苦吃。因为出家人抛弃了俗世的一切生活享受,过清苦寂寞的生活,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勤修苦练,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当和尚一定要有这种吃苦的精神,才能当个好和尚。释迦牟尼佛也是自找苦吃,舍弃王位,修苦行,化饭吃。我们都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都要“自找苦吃”,没有这种吃苦的精神,出家生活不好过。身要稳重,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不可迷恋于悠闲适意的生活。云峰和尚说:“优游之境,不可久长留恋,久恋必易变也。”

人情不能恰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随时都有变化,哪能恰到好处呢!要学习用慈悲的心、结缘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一切从严要求自己,增进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和合共住,和谐共处。人情恰到好处,那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要知道人情不能恰到好处,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很多缺陷的现实世界中,必须正确面对,不能有幻想。云峰和尚说:“人情世故,不能全美恰好,恰好必难得也。”知足者常乐,知安者自荣。

祸患不可苟免。一切遭遇都有因果,是祸躲不脱,躲脱不是祸。我们不做犯法的事,不做有违道德的事,自然就能避祸免灾,心安理得。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处处以感恩的心态为人处世,就会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有宽容慈忍的心,就会得道多助,免遭祸患。云峰和尚说:“祸害患难,不可苟且求免,苟免必多事也。夫为善知识,达此五种事缘,涉历世间,自然无所忧闷矣。”

云峰和尚总结说:“难得到这般田地,到得即克昌运祚矣。”这篇《新春的供养》,基本上是针对僧团讲的。从僧人个人的身心修养,到担任住持、出世为人,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展开,克实指陈,目的是想借此讲话,引起僧团重视学习《禅林宝训》这部集古代寺院管理、住持个人身心修养、出世为人经验之大成的禅门宝典。我从1953年任云门寺监院,就开始学习《禅林宝训》。当时有人告诉我,这部书是寺院管理的教科书。我记住了这句话,六十年来断断续续浏览玩味,乐在其中,其味无穷。在新春到来之际,特拈此一话题,供养现前僧俗大众,愿我同仁“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挽禅江于既倒,续慧命于将寝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