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法眼文益禅师
作者:admin
文益禅师(885~958),唐末五代禅僧,法眼宗之开祖。俗姓鲁,浙江余杭人。南唐中主李璟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因此被称为法眼文益禅师,后世称其所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晚年住持金陵清凉院,又被称为清凉文益禅师。
“法眼宗”是唐末、五代时期人文鼎盛、禅法兴盛冠天下的福建佛教,所培育出来的一叶禅门奇脉。源自六祖惠能门下石头宗一系,为禅宗五派中最晚成立的一派。其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一支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另一支传玄沙师备,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
得 道
文益禅师七岁时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余姚等地)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希觉律师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后赴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禅师的法嗣长庆慧棱禅师,无法明了佛法大义。此后又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大雪所阻,暂时住在城西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禅师的法嗣罗汉桂琛禅师。
桂琛禅师问:“上座,何往?”文益禅师答曰:“逦迤行脚云。”
桂琛禅师又问:“行脚事作么生?”文益禅师答曰:“不知。”
桂琛禅师说:“不知最亲切。”
雪稍停,文益禅师欲告辞。桂琛禅师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文益禅师答曰:“在心内。”
桂琛禅师云:“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文益窘然无以应对,即放下衣包依止桂琛参学。
近一个多月内,文益禅师日日向桂琛呈表见解,讲说道理。桂琛禅师说:“佛法不凭么(佛法不是这样的)。”文益禅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
桂琛禅师云:“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文益禅师顿于言下有悟。
“一切现成”,开法眼宗风
桂琛禅师一句“一切现成”令文益禅师有悟,也成为法眼宗风之滥觞。
其后,文益禅师历览长江以南的丛林。当他游方至临川时,临川州牧请禅师住于崇寿院。开堂之日,四方云集而来的求法僧,不下千数。南唐中主李璟慕其道风,乃迎至金陵,礼拜为国师,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不久迁至清凉院,力扬玄沙禅风,诸方丛林咸仰其风。
一日文益禅师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云: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
文益禅师开法接众,其风格出人意料,而又近若平常。似乎尽大地就是佛法,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在若有若无间,望似平淡,却也出奇。
有僧人请教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二月?”师曰:“森罗万象。”曰:如何是第一月?师曰:万象森罗。正是“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若向句下寻思,卒摸索不著”。
圆悟克勤禅师曾形容文益禅师:“法眼禅师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方能如此答话。所谓超声越色,得大自在,纵夺临时,杀活在我,不妨奇特。”又云法眼宗风“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声”。
《人天眼目》山堂淳和尚曾作《法眼宗风颂》云:“重重华藏交参,一一网珠门莹,以至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烟岛云林,宣明妙法。对扬有准,惟证乃知。互古今而现圆成,即圣凡而为一致。”
文益禅师在《示舍弃慕道颂》里也表达了法眼宗风的特点:“东堂不折桂,南华不学仙,却来乾竺寺,披衣效坐禅。禅若效坐得,非相亦何偏?为报参禅者,须悟道中玄。如何道中玄,真规自宛然。”
一日上堂,有僧人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师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当时德韶禅师于坐侧,却豁然开悟。德韶禅师后有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文益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文益禅师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七月十七日示疾,闰七月五日入灭,灭后“颜貌如生”,享年七十四。谥“大法眼禅师”,葬于江宁县丹阳乡,塔名“无相”。后又追谥为“大智藏大导师”。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胜,德韶为上首。著作有偈颂、真赞等数万言,今存《宗门十规论》、《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等。
疗救宗门时弊
《宗门十规论》是文益禅师最重要的著作,该论指出当时禅宗所出现的各种偏差,建议加以戒饬,自陈“斯论之作,盖欲药当时宗匠腤郁之病”,厘清“粃糠相混扰”,“驱正见于邪途,汨异端于大义”,故而“宗门指病,简辨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文益驳斥宗门十病各有侧重,比如,第二、第十针对党同伐异的宗派观念,第四、第六针对不求甚解的教条学风,第一、第九针对装腔作势的虚浮作风,反对禅僧们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诳骗信众的恶劣品质,教谕他们改邪归正,走上导世利生的佛法正途。
与此同时,文益禅师还在《宗门十规论》中阐明“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并着《华严六相义颂》,说明理事圆融的道理,着《三界唯心颂》说明尽由心造之旨,由此奠定了法眼宗的主要思想基础。其中《三界唯心颂》后世流传深远,曰: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德韶禅师继承其“一切现成”的宗旨,也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说:“大道廓然,讵齐古今,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
后来他的再传弟子延寿禅师发挥文益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着《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由此可见,此宗宗旨,一脉相承至为明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