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慧忠国师
作者:admin
慧忠国师俗姓冉,越州诸暨(浙江诸暨)人,其生平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出家、受法和参学,他从六祖慧能处得受法印,并在吴、楚诸山参学;二是隐居淅川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三是因道誉日隆,被迎至长安,被肃宗、代宗两任皇帝奉为“国师”,法传甚广。
出家
慧忠,幼时不会讲话,从未踏越家门前的横桥一步。十六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远远迎面遥向禅师礼拜,双亲及亲友见了这种情形,都为他的举止感到惊讶不已,慧忠当时便乞求出家。他听闻六祖惠能大师之名,就前往叩谒参学近十一年的岁月。因此在禅林中,他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神会、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江西)阐扬“平常心是道”的马祖道一,驳斥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所以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
其后,慧忠国师游历无数名山大川,例如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阁、武当等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岩石禅定。清风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为一境。在参访惠能大师的十一年中间,六十二、三岁左右。
隐居党子谷
中宗嗣圣七年(690年)时,进入淅川白崖山党子谷(河南淅川县仓房镇),自此长居于此,四十多年不下山,天下的学者风从而至,超过千人。白崖山党子谷,坐落在莲花形山间台地上,四周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结庵说法的慧忠,在此放任“佛性”,机锋频出。人与地,钟灵毓秀。人是禅宗史上的大腕,地成禅宗史上的坐标。
慧忠在白崖山党子谷的四十年,慧忠致力于对佛理的探询,“公案”很多,主要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五灯会元》、《佛祖统记》、《佛法金汤编》卷七、《宋高僧传》等书。
被封为国师
唐玄宗因为钦仰慧忠禅师的道风,开元八年(720年)将他迎请入京。慧忠奉敕担任南阳龙兴寺的住持。不久,遇到安史之乱,师便遁隐。到了肃宗在位时,上元二年(761年),再召师入京城,以师礼相见,并敕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纷纷参叩求法。他向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受到肃宗的肯定,待以国师之礼。他诏请朝廷于武当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党子谷置长寿寺,各置大藏经一部。
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请慧忠入宫传法,后赐居宝光寺。大师随宜说法,极受尊崇,僧俗弟子逾万人。
大历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圆寂,谥号“大证禅师”。
禅法思想
慧忠禅法思想,从禅悟方法论,可总结为三点:
在禅悟上,慧忠注重以教理辨析见地,破斥南方种种错误知见,提出“无情说法”禅法思想,成为教禅融会的杰出范例,倍显大乘空有双融、理事无碍的不二精义,是慧忠禅法中最具特色的。故以“无情说法”列首位。其次,慧忠严持戒律,重视经教,以教解禅,表现出一个博学经教的禅宗学人的禅法风格。故以“禅教一致”列第二。再次,慧忠禅法,源本曹溪,首重直指,发扬顿悟;然融会禅教,抉择见地,兼以渐修。故以“顿渐并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