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空手把锄头
作者:冯学成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品析:
善慧大士名傅翕,(489—561),浙江义乌双林人,世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或傅大士。他生当南北朝时齐、梁、陈三朝,神异颇多,极得梁武帝的尊仰。后世禅师们对他极为仰慕,对他的言行多有诗偈赞颂。他可以说是前禅宗时期妙会禅宗的代表人物。这首怪诞的诗偈,后来常常为禅师们引用,里面到底有什么“秘意”呢?
善慧大士名傅翕,(489—561),浙江义乌双林人,世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或傅大士。他生当南北朝时齐、梁、陈三朝,神异颇多,极得梁武帝的尊仰。后世禅师们对他极为仰慕,对他的言行多有诗偈赞颂。他可以说是前禅宗时期妙会禅宗的代表人物。这首怪诞的诗偈,后来常常为禅师们引用,里面到底有什么“秘意”呢?
这首诗偈,表达了佛教、禅宗常说的“不可思议”,超越生活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明明两手空空,却拿着一把锄头,玩魔术也玩不到如此的地步。“步行骑水牛”,是一人步行,另一人骑水牛吗?不,就是他一人,说他在步行,同时却骑在水牛背上;说他骑在水牛背上吗?他却在步行。这是分身变化,如孙悟空一样吗?当然不是,禅宗是看不起神通的。这里的意思,是要人们从常规的思维逻辑的判断中转过身来。若以常规的思维和判断,这是决不可能的,但一当你超出了常规思维和判断的约束,发现了超出或潜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那个“真我”,就会发现“原来如此”。那个“真我”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永远都是“空手”但却可以“把锄头”。他既未“步行”,也未“骑水牛”,但的确又在“步行骑水牛”。
至于“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对常人所知的动静观念的否定。对人们认为是“动”,他却从中看到了“不动”,人们认为是“静”,他却从中看到了“不静”。世人之所以是世人,就是不能超越自己这种社会赋予的思维观念,这种思维观念是如此的顽固,万事万物都必须打上它的烙印,佛教称之为“颠倒见”,不否定这种“颠倒见”,则不能解脱、不能成佛。这首诗偈的意味深长得很,读者应自己领会,若更有高见,就可喜可贺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