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山
首
页
返
回
药山祖庭
药山简介
药山古德
今日药山
明影法师
竹林禅修
禅院介绍
禅修活动
禅修心得
药山讲堂
大德开示
名家讲堂
生态农禅
农禅并重
生态作物
药山考丛
千年药山
惟俨研究
诗文赏析
李翱研究
首页
宗派源流
禅宗法脉
中国禅宗法脉传承
初祖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536),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南北朝时东渡中国弘扬禅法,为汉传佛教禅宗第一代祖师。
千岁宝掌
二祖慧可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礼初祖达摩为师,立雪断臂求法,他承上启下的功德不可思议。
三祖僧璨
僧璨禅师(公元510年一606年),汉传佛教禅宗三祖。四十岁时参二祖慧可大师开悟,后隐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法难期间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达十余年。著有《信心铭》传世。隋开皇十二年(592)度道信禅师。唐玄宗谥“鉴智禅师”,塔名“觉寂”。
四祖道信
道信禅师(580年-651年),汉传佛教禅宗四祖,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七岁出家,十二岁开始依止僧璨禅师修行八、九年。唐武德七年(624),在黄梅县双峰山建立道场,结束了禅宗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禅修与作务并举的禅风,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祖弘忍
弘忍禅师(601年-674年),汉传佛教禅宗五祖,俗姓周,黄梅人。十二岁时在庐山从道信禅师出家,后又随师到黄梅。在黄梅开创东山法门,坐禅与劳务结合,渐修与顿悟共存,广开法门,不择根基,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座下分出以神秀为代表的渐宗和以六祖惠能大师为代表的顿宗,为中国禅宗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宗神秀
神秀禅师早年学习经史,后出家,到双峰山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教授师”。神秀禅师他在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中宗即位,更加礼重。神龙二年(706)圆寂,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
六祖慧能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713年)。汉传佛教禅宗六祖,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自六祖后,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却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嵩山普寂
普寂禅师(651——739),本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幼年即修学经律。后到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神秀被召赴洛阳,代师统其僧众。开元初,往嵩州嵩阳寺阐扬禅法。后被召到长安,王公大臣竞来礼谒。卒年八十九,谥“大照禅师”。
西京义福
义福(658~736),俗姓姜,上党铜鞮人。到荆州玉泉道场拜谒神秀大师,亲侍十多年。随后从嵩岳寺应邀到长安,在终南山化感寺栖置法堂,深居浅出,尽心开演神秀禅慧之业。开元十年(722),应长安道俗之请,住京城慈恩寺。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巡河洛,特令义福禅师赴都,住在东都福先寺。十五年(727)皇上准予离开京师。二十二年(734),再令其入东都,居南龙兴寺。开元二十四年(736)圆寂,唐明皇赐谥曰“大智禅师”。
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俗姓王,河南新郑人。九岁投奔密县(今属河南省)大隈山大慈禅师学习禅道。他刻苦勤勉,守志不渝。从事劳作,手足出茧,长出冻疮,也毫不顾惜。后投江西洪州开元寺马祖道一学习禅法,在其座下开悟。贞元十一年,普愿离开马祖,挂锡池阳阳泉山,填塞谷地,砍伐树林,建造佛寺,不离开南泉山长达30年。
长沙景岑
景岑禅师,湖南长沙人,师从于南泉普愿禅师,号招贤大师,世人称为“长沙和尚”。
赵州从谂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沩山灵祐
山灵佑(771~853),福州长溪人,俗姓赵。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恒)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又从钱塘义宾受律部。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宪宗元和(806~820)末年,奉怀海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佑。大中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三。敕谥“大圆禅师”。
仰山慧寂
慧寂(804~890),韶州须昌(广东曲江)人,俗姓叶。年少时,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许,后自断二指以誓求法之心,遂依南华寺通禅师剃染。未受具即游历诸方。初谒耽源,得悟玄旨;继参沩山灵祐,师事十五年,承嗣其法。后领众住王莽山,以化机不契,迁居仰山,宣扬沩山之法,学徒云集,蔚成沩仰宗。
西塔光穆
资福如宝
报慈德韶
三角志谦
兴阳词铎
德清虚云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除了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
宣玄圣一
圣一长老(1922-2010),广东省新会人, 19岁出家,22岁受具足戒。于36岁在云居山接虚老法,为禅宗沩仰宗第九世。1948年,圣老前往香港弘法。圣老除了中兴宝林禅寺外,于1983年至1990年曾任昂坪宝莲禅寺第四代住持。圣老宗教兼通,除了宏扬禅宗外,还到处讲经说法,传戒度僧,资助建寺,为佛铺金,修桥建路,济贫救苦,所作法施、布施善业,不胜枚举,功德巍巍。
宣化度轮
宣化上人是黑龙江省五常市人,俗姓白。19岁,母礼请三缘寺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剃度师,法名安慈。1946年,慕上虚下云老和尚为宗门泰斗,遂束装就道,前往参礼。虚云老和尚观其为法门龙象,乃传授法脉,赐法号宣化,遂为沩仰宗第九代接法人。宣化上人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万佛圣城,他是将佛教传入西方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对于佛教在美国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贡献,在台湾佛教界也拥有许多信众。
宣道净慧
净慧禅师(1933-2013),祖籍湖北新洲。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道风建设、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长老皆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677-744),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人,惠能大师高徒,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南岳怀让禅师法嗣。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极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识”之称,法嗣百余人,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禅师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门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归宗智常
智常禅师,江陵(今属湖北省)人,俗姓陈。出家后,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住庐山归宗寺。他目有重瞳,曾用药去除,致双目皆赤,故人称“赤眼归宗”。圆寂后唐文宗谥号“至真禅师”。
黄檗希运
黄檗 (bo)禅师(?-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黄檗希运住持黄檗山,门下学人常达千余众。黄檗既深得马祖、百丈洪州禅法之精髓,又因势创新,其接引之法更见单刀直入,机锋峻烈,棒击喝问,语势兼用,创立“黄檗禅”,并开启其后之临济宗风。
芙蓉灵训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归宗智常禅师之法嗣。灵训禅师辞别归宗禅师回到福州后,住芙蓉山接众。后入寂,谥弘照大师。
高安大愚
据《古尊宿语录》载“临济义玄,在黄孽山学法,三年未成,后经高安大愚指点迷津,方悟佛法大意。”“大愚三拳”是著名的禅宗公案。
睦州道明
睦州道明禅师(780~877),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又称道踪。江南人,俗姓陈。居睦州(浙江)龙兴寺,晦迹藏用。常织蒲鞋,密置于道上,鬻之以奉母。岁久,人知之,有陈蒲鞋之称。学人来叩问,则随问随答,词语锐不可当。由是四方归慕,号为陈尊宿。尝接引游方修行中之云门文偃禅师,而以痛骂“秦时蛏轹钻”,传为禅林佳话。
临济义玄
临济义玄禅师(?—867年),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求学于黄檗禅师门下,三年未开悟。后参高安大愚禅师,而得玄旨。临济禅法非凡绝妙,大机大用,用“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等方法接引学人,灵活自如,具有断除执着、迷误和烦恼的无限威力。
末山尼了然
了然禅师,高安大愚禅师法嗣。在末山领众驻锡,接引十方。遍山驻众多达五百茅蓬。诸多禅人往来造访,名震一时。《五灯会元》记载了当年临济门下的灌溪和尚求法末山而得悟道的公案。
兴化存奖
兴化存奖禅师,河北蓟县人,俗姓孔,为孔子的后代,生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八三○年),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示寂(公元九二五年),世寿九十六岁。承临济义玄大师的法嗣,乃临济宗第二世祖师。
南院慧顒
慧顒(860--952),河北人,姓氏不详,又名宝应,号南院。是临济宗第三代的主要传人之一,对临济宗后世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颖桥安禅
风穴延禅
风穴延沼(896-973),俗姓刘,浙东处州松阳县人。依止南院慧顒禅师六年,尽得临济玄要。唐长兴二年(931)辞南院至汝州,复兴风穴旧寺,开堂说法,学侣云集,大振临济宗风。
首山省念
省念禅师(926~993),五代、北宋之际临济宗大师。莱州人氏,俗家姓狄。幼年入南禅寺受业,才受具足戒便遍游丛席,经常修头陀行,又密诵《法华经》,人皆称其为“念法华”。师事风穴延沼禅师,得其心传,名振四方,风靡一世,后开法于汝州首山。
叶县归省
神鼎洪证
汾阳善昭
汾阳善昭禅师(公元947~1024年)是宋代临济宗大师。太原人,俗姓俞。少有大智,於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晓。十四岁受具足戒,游历诸方,拜访七十一位大师,至汝州首山参访省念禅师而大悟,得真传。省念禅师入寂后,善昭禅师来到汾州大中寺太子院传法,名震一时。
谷隐蕴聪
石霜楚圆
楚圆禅师(986—1039或1040),号慈明,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二十二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谒临济宗禅师汾阳善昭,从善昭学道七年,期间悟道。楚圆弟子杨岐方会,开杨岐派,另一弟子黄龙慧南,开黄龙派。
琅玡慧觉
杨岐方会
杨岐方会 (992年-约1049年),俗姓冷,师事楚圆禅师,自成杨岐派。方会禅师继承了临济的正宗禅法,又综合了云门等派的禅风特色,且兼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佛教史家称扬他的禅法“宗风如龙”。
黄龙慧南
慧南禅师(1002-1069年),,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广信)人。年11为童行,侍奉信州怀玉寺智銮。19岁落发受具,先依庐山归宗寺,后依栖贤寺澄諟。继而又依蕲州三角山(今属湖北)怀澄学云门宗。后得南昌文悦禅师指点,往参石霜楚圆禅师,在楚圆禅师座下开悟。黄龙慧南禅师法席昌盛,门下得法弟子八十三人,以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聪最为著名。
白云守端
白云守端(1025~1072)宋衡阳人。依茶陵郁禅师得度。于杨岐方会禅师处得悟,遂传杨岐派。历住江西承天禅院、圆通崇胜禅院、安徽法华山证道禅院、龙门山乾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处,弘扬佛法。
保宁仁勇
五祖法演
五祖法演,住黄梅五祖寺,名振全国,人称五祖再世。法演门下又传人称“三佛”的佛眼清远、佛果(圆悟)克勤、佛鉴(太平)慧,又有五祖表白及天目齐、云顶才良等。杨岐禅风得以大振。
云盖智本
圆悟克勤
俗姓骆,四川崇宁人氏。五祖法演禅师法嗣。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径山宗杲
宗杲禅师(1107~1163) 字县晦,号妙喜,俗姓奚。初参宝峰湛堂禅师。后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得克勤禅师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绍兴七年(1137),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洋屿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
虎丘绍隆
虎丘绍隆禅师,(1077~1136),和州(安徽)含山人。九岁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其后,参访净照崇信、湛堂文准、死心悟新诸师。后赴夹山(湖南),随侍克勤禅师,并嗣其法。建炎四年(1130),迁居平江(苏州)虎丘山云岩禅寺,大振圆悟禅风,遂成一派,即虎丘派。
灵隐道印
净居尼妙道
资寿尼妙总
天童昙华
昙华禅师(1103~1163),蕲州(湖北蕲州)人,俗姓江。十七岁于东禅寺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其后,遍参善知识,参谒克勤禅师,并奉其命,入彰教寺,师事虎丘绍隆。未经半载,顿明大事,遂为绍隆法嗣。此后历住诸刹,又于明州天童山大扬宗风。与大慧宗杲并称临济宗之二甘露门。
密庵咸杰
密庵咸杰禅师(1118——1186年),俗姓郑,号密庵,福建福清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1177),奉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示寂,世寿六十九。
破庵祖光
破庵祖先禅师,俗姓王,四川广安人。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嗣。祖先禅师少时从罗汉院德祥禅师受业。听说随庵守缘禅师住成都昭觉寺接众,于是前往参礼,有所省悟。后又来到苏州万寿寺,在此破疑开悟。参访净慈水庵禅师,得到印证。后又参访密庵咸杰禅师,执侍五载,殷勤不怠,尽得宗旨。
无准师范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其弟子圆尔辩圆对日本禅宗和茶道产生深远的影响。
雪岩祖钦
祖钦(1215—1287)号雪岩,闽之漳州(今属福建)人。无准师范禅师法嗣。理宗宝佑元年(1253),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度宗咸淳五年(1269),住袁州仰山禅寺。
高峰原妙
高峰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咸淳二年(1266),隐龙须寺,后再迁武康双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十五年之久,后学徒云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谥号“普明广济禅师”。
中峰明本
明本禅师(1263—1323),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
宝藏普持
宝藏普持,字宝藏,参万峰时蔚禅师,得法,为临济宗传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住持苏州邓蔚山圣恩寺,人称“圣持祖”。
东明慧佛
东明慧旵(1372——1441),俗姓王,字虚白。湖广人,居江苏丹阳。14岁于丹阳妙觉寺出家,礼湛然,削发受戒。后谒苏州邓蔚山圣恩寺普持禅师,得印证。
海舟永慈
海舟永慈(1399-1461),俗姓余,字海舟,四川成都人。幼年出家,参诸山禅师,觅求心法,然少契遇。后谒束明慧旵禅师于武林,为慧旵所器重。
宝峰明瑄
宝峰明瑄(?-1472),俗姓范,江苏吴江人。原为木匠,从海舟永慈出家悟道。后往金陵高峰寺传法。
天琦本瑞
天奇本瑞,俗姓江,钟陵(今江西南昌)人。20岁出家,多方参学,一日闻鹿鸣有省,遂往金陵高峰寺谒智瑄,言下参契,得其心印,嗣其法。后往湖北荆门,传看话禅。
无闻明聪
无闻明聪(?-1543),字无闻,号绝学。光泽(今属福建)人。17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参禅四方,一日偶闻马嘶,豁然大悟,前往金陵参天奇本端禅师,得其心传,蒙其印证。后主随州(今属湖北)龙泉寺,参学者四集。
笑岩德宝
笑岩德宝(1512年-1581年),俗姓吴,号笑岩,金台(今属河北)人。20岁听讲《华严大疏》,22岁礼广慧寺大寂禅师为师,剃度受具足戒。后往龙泉寺参无闻明聪禅师,嗣其法。后云游江汉终南山,历住高座、牛首、圆通诸禅寺,名震四方。
幻有正传
幻有正传(1549年~1614年)初号一心,字幻有,俗姓李,应天(江蘇省南京市)溧阳人。正传门下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三名僧,各传道一方,时称为临济中兴。
天隐圆修
天隐圆修(1575-1635),俗姓闵,字无隐,荆溪(今江苏宜兴)人。20岁削发为僧,赴北京普照寺,参幻有正传禅师,得其印证。后隐居常州磐山,创磐山寺,四方慕道之士,接踵而至,竞喧寺内。
玉林通琇
玉林通琇禅师(1614~1675),江阴人。俗姓杨。字玉林。十九岁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任其侍司且嗣其法。后住浙江省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奉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茆溪竹森
清初高僧―—行森(1614~1677),字慈翁,号茆溪,俗姓黎,惠州博罗人,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随罗浮华首台道独禅师出家,再往浙江云门寺参学于雪桥圆信,赴湖州报恩寺谒玉琳通琇禅师,成为临济宗传人。
形山超宝
形山超宝禅师,俗姓刘。九岁出家,十九受具足戒。茆溪行森禅师法嗣。
楚云明慧
楚云明慧禅师,浙江嘉兴人。擅长书法诗文。形山禅师法嗣。人知其为诗僧。而不知为宗匠。栖隐秀水。结茅独居。雍正癸丑年,奉旨召入,赐紫衣,特封悟修禅师。
幻住宝靖
慧天际觉
智山了愿
印照达听
照千悟亮
佛海真觉
福经空印
妙莲觉华
妙莲觉华禅师,福建归化人,俗姓冯,字妙莲,号云池。清光绪四年(1878)因父书泰之鼓励,投鼓山奇量出家,翌年依本山怀忠受具足戒。师志愿深闳,威仪简重,为修复鼓山涌泉寺等寺院,多次赴台湾募化,亦多次远渡印尼、新加坡、暹罗、缅甸等国讲经弘法。
德清性彻
本焕乘妙
本焕禅师(公元1907年——2012年),法名心虔。祖籍湖北新洲,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本焕老和尚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参研经、律、论教理教义,坐禅,闭关、跪拜五亳、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领众守戒;在後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广结善缘,披心沥胆,建寺安僧,德业巍巍,堪称佛门巨匠。
本宗净慧
净慧禅师(1933-2013),祖籍湖北新洲。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道风建设、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长老皆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青原行思
青原行思禅师(671-740),俗姓刘,庐陵(吉安)人。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派。
南阳慧忠
永嘉玄觉
菏泽神会
石头希迁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初投六祖,受度为沙弥。后前往青原山,依止行思禅师。不久,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往参南岳怀让,经过一番锻炼,再回到静居寺。后来行思付法与他。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希迁离开青原山到南岳,受请住衡山南寺。代宗广德二年(764),希迁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弘化,和的马祖道一,称并世二大士。希迁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给药山惟俨。
丹霞天然
药山惟俨
惟俨禅师(737~834),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律师受具足戒。后参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复归石头,为其法嗣。唐贞元初(785—805年),于澧州药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境内)创慈云寺,在此弘法达三十年之久。其门下衍生曹洞宗。
天皇道悟
道悟禅师(748~807),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俗姓张。十四岁怀出家志,后从明州大德剃发。二十五岁,于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寻游余杭,谒径山国一,问禅要,服侍五年,终受印可。建中元年(780),至洪州钟陵(今江西进贤县)拜访马祖道一禅师。翌年,入衡岳参石头希迁禅师。初住沣阳,次移澋口,后栖止荆州当阳紫云山。复应天皇寺之请,复兴天皇寺,法席愈盛,世称天皇门风。
翠微无学
龙潭崇信
崇信禅师,湖南人,俗姓欠明,天皇悟道禅师法嗣。有法嗣德山宣鉴与湖潭宝峰二人。
船子德诚
船子德诚禅师,四川武信(今四川省遂宁市)人,后长期居住在华亭朱泾(今金山朱泾)一带。他节操高洁,度量不群。受法于澧州药山俨禅师。尽道三十年。离药山后,飘然一舟,泛于朱泾、松江之间,接送四方来者,纶钓舞棹,随缘度世,时人莫测其高深,称他为船子和尚。
道吾宗智
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原籍豫章海昏,俗姓张。幼年出家,依百丈山涅槃和尚受戒,后投药山惟俨禅师门下,得其心印而嗣其法。
云岩昙晟
云岩昙晟禅师(781—841),俗姓王,建昌县(今永修县)人。少时于靖安县石门山泐潭寺出家,初从奉新百丈怀海禅师,侍奉20年,后转从石头希迁禅师弟子药山惟俨,言下顿悟,始得心印。后传法于洞山禅师,产生曹洞宗。
夹山善会
夹山善会禅师(805~881),汉州岘亭人,俗姓廖。九岁于潭州(湖南长沙)龙牙山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前往江陵专研经论,又至禅会处参学。初住润州(江苏镇江)京口鹤林寺,时值道吾从襄州关南来,与之相互问答,大有所得。后依道吾之劝,赴浙中(江苏)华亭县,参谒船子德诚,师资道契,遂嗣其法。
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曹山本寂
本寂禅师(840~901),泉州(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禅风兴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密受宗旨。后住抚州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为丛林的楷式。法席繁兴,学徒云集。
云居道府
德山宣鉴
德山宣鉴禅师,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称为“周金刚”。后来,听说南方禅门也以金刚经为教本,而且居然法度兴盛,很不服气,认为直指人心的南禅是邪说。于是到澧阳造访龙潭崇信禅师,与其论战,后被崇信禅师折服,在其座下开悟,亲侍逾三十年。后在德山古德禅院住持,大阐禅风。
泐潭宝峰
雪峰义存
义存禅师,俗姓曾。12岁礼莆田玉涧寺庆玄和尚为师,随侍五年,17岁落发为僧。28岁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大中七年,再次出游江南各地名山大刹,受法于湖南武陵德山禅师。咸通十一年,门友行实和尚促其出山,同到象骨峰(今闽侯雪峰)结庵建院。义存禅师在雪峰,一面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四方衲子云集,至无容所,僧众盛时多达1500余人。门下高僧辈出,产生云门宗和法眼宗。
同安道丕
道丕禅师,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嗣法于云居道膺在洪州凤栖山同安院开法,弘扬曹洞宗风。
玄沙师备
云门文偃
云门文偃禅师(公元864一949年),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自幼投本州空王寺志澄律师座下出家。文偃禅师在浙江“博通大小乘”以后,仍觉得“己事未明”,乃发心参学。先参访的是睦州陈尊宿,在其座下开悟。后参礼雪峰义存禅师,雪峰禅师将宗门密印传授给文偃禅师。后文偃禅师又于乳源云门山别创新寺,盛传雪峰宗旨,世称云门宗。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行世。其开示语录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梁山缘观
罗汉桂琛
香林澄远
香林澄远禅师,俗姓上官,四川绵竹人。十八岁时,往韶州云门山参礼文偃禅师,作侍者,首尾达十八年之久,终得开悟解脱。又住三年,悉获云门宗旨,深为文偃禅师器重,成为同门翘楚。香林澄远禅师驻锡青城山四十年,大弘云门宗风。
大阳警玄
法眼文益
文益禅师(885-958),俗姓鲁。七岁出家淳安智通院。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文益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时南方兴禅,文益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文益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而开悟,终成一代宗师。
智门光祚
智门光祚禅师,浙江人。曾参访青城山香林院澄远禅师,得其心印,并嗣其法。初住随州双泉,复徙于智门寺,大振宗风。其弟子有雪窦重显等三十余人。
投子义青
义青禅师(1032-1083),俗姓李,青社(今河南偃师)人。七岁时,在妙相寺出家。初参浮山法远禅师,法远时常用曹洞宗的禅法开示他,义青都能契合无间。后住舒州(今安徽潜山)投子山胜因院。
天台德韶
德韶(891~972),宋代高僧,俗姓陈,处州龙泉(浙江龙泉)人,一说缙云(浙江缙云)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尝遍访明师五十四人,后为临川法眼文益之法嗣,复入天台山访智顗之遗迹,止住白沙寺。后受吴越王钱弘俶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时天台山之螺溪义寂慨叹天台教籍之散佚,闻高丽存有天台教籍,与师共议之,师乃乞钱弘俶遣使带回。后迁天台般若寺,并兴建道场数十所。
雪窦重显
重显禅师(980~1052)四川遂宁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世。幼受家学,而志存出世,乃以妙龄离俗入道,投益州普安院之仁诜出家。初习经律,兼涉世法。受戒之后,唯专定业,得法于复州北塔之智门祚禅师,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后隐于钱塘灵隐寺三年,乃出住苏州之翠峰寺。次年转徙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海众云集,大扬宗风,乃有云门宗中兴之祖之称。
芙蓉道楷
芙蓉道楷禅师,沂州人,俗姓崔。道楷禅师自幼学习辟谷术,隐居于伊阳山。后因学《法华经》而出家,三十一岁,游浙江白云山,拜谒投子义青禅师。大观年间,徽宗敕赐“定照禅师”之号,禅师固辞不受,因而坐罪。道楷禅师门下弟子众多,有丹霞子淳、宝峰惟照、净因自觉、天宁齐琏等禅师。
永明延寿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年,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韶禅师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驻锡永明寺。永明延寿禅师的禅法思想虽然继承了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但又随应时代,折中法相、华严、天台,三论等宗派以融合于禅,提倡禅教一致。启发了后代提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
天衣义怀
天衣义怀禅师(989—1060),浙江乐清人,俗姓陈。出家后四处参学,后东游至姑苏之翠峰,礼拜雪窦重显为师,在其座下开悟。义怀禅师后来七迁法席,先后住持多所禅院,所到皆兴其荒废,其法嗣弟子达八十余人,大振云门法道。
丹霞子淳
圆照宗本
慧林宗本圆照禅师,俗姓管,常州无锡人。十九岁,投姑苏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座下,半天干挑水、舂米、烧火、做饭等苦役,晚上则随众入室参请,修苦行十余年。后投池州景德寺,礼谒天衣义怀禅师,在其座下开悟。后在苏杭弘法,法席大盛,皇宫贵族、布衣百姓竞相皈依,从此得法,不计其数。
慧林宗本
慧林宗本禅师,俗姓管,常州无锡人。十九岁,投姑苏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座下,白天干挑水、舂米、烧火、做饭等苦役,晚上则随众入室参请,修苦行十余年。后投池州景德寺,礼谒天衣义怀禅师,在其座下开悟。后在苏杭弘法,法席大盛,皇宫贵族,布衣百姓竟相皈依,从此得法,不计其数。
真歇清了
智者嗣如
长芦崇信
天童宗珏
宝林文慧
慧林怀深
慧林怀深禅师,长芦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夏,寿春府(今安徽寿县)人。怀深禅师出生时,祥光满舍,文殊坚禅师远远地望见,以为是起火。第二天,知怀深禅师降生,于是便前往其家探访。怀深禅师一见坚禅师便笑。其母知道他与佛有缘,十四岁允他落发出家。先投嘉禾资圣寺净照禅师座下,有所省悟。后得到蒋山佛鉴慧勤禅师指点而开悟。
雪窦智鉴
祥符良庆
灵隐慧光
灵隐慧光禅师,俗姓夏侯,钱塘人,慧林怀深禅师法嗣。
天童如净
佛慈虚云
中竺元妙
中竺元妙禅师(1111~1164),双溪(浙江)东阳人,俗姓王。号痴禅。年十二出家,习天台。历谒寂室惠光、西禅净等禅师。其後,返寂室处任首座。曾弘法於灵石、中天竺寺等四处道场。
鹿门自觉
本性净慧
净慧禅师(1933-2013),祖籍湖北新洲。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道风建设、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长老皆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光孝己庵深净
青州希辩
青州希辩禅师(1081—1149),江西洪州人。出家后始参云门和临济,后于政和年到鹿门,投鹿门自觉禅师座下并得法。后经鹿门自觉推荐往沂州(山东)参芙蓉道楷禅师,得到印可。不久受请住持京师天宁寺,宋宣和年间,曾聚十方僧众,拈提宗纲,设百问示众,由慈云觉遂一作答。集成《青州百问》一书,举扬曹洞宗风,道法极盛,时人称他“天宁长老”、“青州和尚”。
演彻古岩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除了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
大明僧宝
妙心佛源
佛源法师(1922 --2009):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人,俗姓莫。少而聪慧,年十八,投益阳会龙山栖霞寺剃落。1951年至云门,得虚云法师传承,为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广东云门寺、南华寺、湖南益阳白鹿寺、栖霞寺、德山乾明寺、南岳祝圣寺等6个著名寺院的方丈。师以住持农禅家风为己任,率寺僧植果树千余,银杏二百,修竹万竿,自种田地十余亩,禅堂坐香每日六支,冬季五七专精参究,复设佛学院摄引后学。道风远播,德泽普被。
妙宗净慧
净慧禅师(1933-2013),祖籍湖北新洲。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道风建设、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长老皆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玉山师体
师体禅师(1108—1179),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出家后,一度游方,后投大明僧宝禅师座下,为侍者。师体禅师悟道后,并没有急于出世弘法,而是长时间隐居在太原西山。后才应地方长官的邀请,住持玉山,创建禅席。有偏正五位颂行世。
雪岩慧满
慧满禅师(1136-1206),磁州(今河北磁县)人。出家后云游参学,先是南下郑州,到普照宝禅师座下请益,后嗣法于玉山师体禅师。
万松竹秀
行秀禅师(1166—1246),俗姓蔡,河内(河南怀庆)人。号万松老人。15岁参拜邢州净土寺赞允禅师剃度出家,嗣法于磁州大明寺雪岩慧满禅师,与当时江南的天童如净并称为曹洞宗二大宗匠;其虽主禅学,但精通华严、推重净土,还是金代净土宗五大领袖之一。他写的《评唱天童正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是当时禅宗名著。弟子耶律楚材为之作序,称之为“得曹洞血脉,具云门善巧,备临济机锋”。万松对释儒各派思想都有继承与发扬。世人称其为“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
雪庭福裕
福裕禅师(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太原府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俗姓张氏。二十一岁削发受具,成为比丘。他以及双溪广公一路奉养休林白叟七年,学有所成,乃赴燕京,投万松老人学禅法,计十年之久(1231~1241年)。乙巳岁(1245年),忽必烈命福裕往少林寺建资戒大会,又命他在故里文水县建报恩寺,并赐以田地及财物。后受万松老人之托,住持少林寺,时约六年之久。
还原裕遇
还源福遇禅师(1245-1313),霍州灵石(今属山西省)人,俗姓王。少年时投本邑兜率寺出家受具后,偏参四方,历游讲肆,雄辩如流,对答无碍,后往少林祖庭礼文泰禅师,饱承法益,遂得印可。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永兴寺(在今湖北省黄岗县)大开法筵。三年后,住洛阳宝应寺掌法席,元贞元年(1295)入主少林寺法席,十六年中声名远扬,至大四年(1311)退居洛阳白马寺。
淳拙文才
文才禅师(1273-1352),山西临汾姚氏子。少年时至绛州福严和尚座下剃度,受具后读《证道歌》“幻化空身即法身”之句,欣然契悟,后谒福遇和尚于少林,获印可而传衣偈,为首座。不久,住龙门寺闭关三载,深入经藏。继则隐居于终南山,泰定元年(1324),受请入主少林寺,严奉戒律,率众虔心事佛,声誉蔼然,大振祖庭。
松庭子严
子严禅师(1309-1382),河南缑氏(今属偃师县)樊氏子。九岁至少林寺礼霁云禅师出家,八岁受具足戒后,参法照、息庵皆有省发。后投文才禅师,得契入。明洪武二年(1369),奉勅执掌嵩山少林寺法席,晋院之后,大唱曹洞法门,力田给众,丰裕常住。
凝然了改
了改禅师(1333-1420),字凝然,嵩阳(今属河南省登封市)金店任氏子。少年时至少林寺,礼提点训和尚为师,二十岁受具后,至香山参月印禅师,未契。后参西京(今洛阳)天庆寺子严禅师,得印可。此后,归住嵩山二祖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应请入主少林寺。主寺期间,整肃寺规,再振家风。以其行止端庄,四众皈敬。明成祖赐“大国师”号。
俱空契斌
契斌禅师(1380-1452),平阳垣曲(今属山西省)王氏子,少时从重兴禅院无相和尚薙染,受具后至少林寺投了改禅师,经数载获印可。正统六年(1441),执少林法席,力弘曹洞法门。有《语录》传世,法嗣甚众,以无方可从较突出。
无方可从
可从禅师(1420-1483),字无方,雒阳(今属河南省)许氏子。少时礼福先芘峰和尚剃度,受具后参学于龙潭顺超化宗和尚,不契。后参少林契斌禅师。以绵密阃奥,重加锻炼,深契五位君臣奥旨,方得印可。后潜修于郏鄏定国寺(今河南洛阳境),成化九年(1473),奉勅执掌少林寺法席。
月舟文载
文载(1454-1523),字月舟,别号虚白。通州(今属江苏省)王氏子。十三岁在本邑广济寺,礼白庵禅师为师剃度出家,十九岁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后至少林寺参可从禅师,历三载苦修,始蒙印可。后入主北京白塔寺,达三十余载。弘治九年(1496),入主少林寺,为第二十八代住持,主法十六年,祖庭寺风大振,光大曹洞法门,盛绝一时。
小山宗镜
小山宗镜禅师(1500~1567),顺德府(河北邢台)人,俗姓李。号小山。别号大章,世称小山宗书禅师、大章宗书禅师。幼习儒业,十岁而通文史大义,一日忽掩卷而叹:此皆治世事法而非出世间了生脱死之法。遂至开元寺剃发出家,后往嵩山少室参谒月舟文载禅师,历经八载方得印证,受嘱大法。
廪山常忠
常忠禅师(1514~1588),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号蕴空。嘉靖四十三年(1564)往嵩山参小山宗书,不契,乃辞宗书遍游诸方,久之,对宗书所言若有所省,遂复返嵩山,得嗣其法,适逢宗书辞少林事,往住北京宗镜庵,师随侍三载,尽得玄旨。后辞归建昌府(江西),隐于麻姑山、旴江新城廪山。传法于寿昌无明慧经。
无明慧经
无明慧经禅师,俗姓裴,抚州人。二十一岁时,投常忠禅师座下剃度,服勤三载,开悟见性。慧经禅师气柔而志刚,心和行峻,不修边幅而容仪端肃,严霜煦日,不怒而威,接人单提宗门向上之事,远近参请如银山铁壁,未尝轻易印可一人,以真参实究为要。年逾七十,犹混迹劳侣,耕凿不息。其平生佛事,不离钁头边,故人称“寿昌古佛”。
永觉元贤
永觉元贤禅师(1578~1657),明末清初之际,住福州(福建)鼓山涌泉寺,大扬曹洞宗之禅风,力倡真参实悟,深诫知解杂毒。其禅学一反当时流行学偈颂、学答话及上堂、小参等徒具形式之风,遂自标为鼓山禅。主张调和禅净与儒释,并力图调和禅宗内部及临济、曹洞两派间之对峙,且提倡师法百丈修持与劳动并行之精神。
为霖道霈
道霈禅师(1615—1702),字为霖,法名道霈,号旅泊、非家叟,福建建安人。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为沙弥,第二年便落发,学习经教。十八岁参永觉元贤禅师,亲近四、五年,后有广参博学五年,终在其座下开悟。道霈禅师得法后不久,即离鼓山,前往建宁广福庵,闭关隐修,三年后,又重新返回鼓山。顺治十四年(1657),元贤禅师将衣法和拂子传给道霈禅师,并令他秉拂说法接众。第二年,元贤禅师圆寂,道霈禅师于是继其法席,一住就是十四年。道霈禅师生前著作很多,有《秉拂录》、《鼓山录》、《旅泊庵稿》、《禅海十珍》、《净土旨决》等。
恒涛大心
恒涛大心禅师,福建古田人,俗姓宋。年十三,依上生寺德协老人出家,受具足戒于黄檗虚白。后参谒鼓山为霖道霈,二十余载方证心要,得嗣其法。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霖付以衣钵,嘱师继席鼓山。师敝衣粗食,励苦操作,主涌泉寺二十七年,颇有百丈之风。雍正六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七。著有拈古、怀古等颂行世。
遍照兴隆
遍照兴隆禅师,福建古田人,俗姓陈。二十五出家依止恒涛大心禅师,出山广参,在北京文觉禅师座下开悟。后返回福建,接恒涛大心禅师法席弘法。
清凉法源
继云鼎喜
增辉新灼
圆智通完
能持天性
云程净空
奇量彻繁
妙莲地华
妙莲地华禅师,福建归化人,俗姓冯,字妙莲,号云池。清光绪四年(1878)因父书泰之鼓励,投鼓山奇量出家,翌年依本山怀忠受具足戒。师志愿深闳,威仪简重,为修复鼓山涌泉寺等寺院,多次赴台湾募化,亦多次远渡印尼、新加坡、暹罗、缅甸等国讲经弘法。
鼎峰耀成
德清古岩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除了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
复性净慧
净慧禅师(1933-2013),祖籍湖北新洲。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改革开放后,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在寺庙建筑、僧团管理、道风建设、法务活动、僧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长老皆以超常、圆融的智慧处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理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