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药山:竹林禅院印象记
耀云法师
过去是一种宿命吧,虽然佛法是不讲宿命论的,但已经过去的事情总觉得那是命运中注定要发生的。犹记得大学的时候选修麻天祥老师的《中国禅宗史》的课,至今尚留下印象的只有两段片段,一段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另外一段是:李翱谒药山惟俨禅师,问曰:“如何是道?”禅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山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禅师默然以手指上下的无言和一句简洁的“云在青山水在瓶”机锋,顿时让我忘乎所以,虽不解其中蕴藉的禅意,但却让人觉得禅者的生命是那么的富有诗意,与一般寺庙里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相比,禅宗应该也是最具人性化魅力的佛教宗派吧。
这次我从几千里外的北方冒着严寒,被内心一股说不清楚的力量牵引着,来到隆冬时节仍可见葱葱绿绿的湘西北,来到了药山惟俨禅师当年弘化的湖南津市药山禅寺。这里,明影法师正在住持恢复祖师道场。此刻法师正带领着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俗二众弟子,在今年夏天刚建成的药山寺竹林禅院禅堂续接着禅宗寺院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密集禅修活动——冬季禅七。竹林禅院客堂的出家师父和居士们都很年轻,多数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的样子,他们以佛门中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温暖,干练有素地安排好我的住处,耐心细致地告知我房间里厚薄被褥、照明、取暖器和热水器的使用情况,并嘱咐有什么需要随时到客堂说明,言语温和而轻柔,与禅堂静修的气息默契一致。虽然说得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初来乍到者,这种微小而细致的关怀一下子让我这名“局外人”也有了一份属于这个群体的归属感。
于是当天就融入竹林禅院冬季禅七的禅修氛围中。参加禅七的三十多位同修,年龄大都在二三十岁左右,他们是青壮年参禅者。年轻的佛弟子们给药山寺带来一种风华正茂的气象。净慧老和尚、明影法师在柏林寺和四祖寺耕耘了二十多年的主要面对年轻人的生活禅夏令营,现今在刚刚恢复重建的药山寺也看到了生活禅的充满生机和力量的果实。竹林禅院的此次冬季禅七,要求参加禅修者在寺院打七期间止语,以便大众在禅堂内外都能够身心安住,时时提起正念用功办道。所以几天以来,坐禅的四众弟子们个个默照观心,我也被这种宁静的禅修气氛熏染,和大众一头扎进每天十几支香修行生活中。
在止语和静谧中,我默默地在缓步慢行中打量着这座夏天才刚刚建成的竹林禅院。竹林禅院离药山寺祖庭3公里左右,坐落于安静、没有农户人家居住的笔架山幽谷中。禅院的建筑背依笔架山南坡,东南方面临着一座叫东冲湖的水池,整个禅院三面被茂密的竹林环绕,可谓依山傍水、竹林翠拥。它的建筑风格是仿唐型的,也许是我们已经对唐代建筑太陌生了吧,不小心一看还以为是日本的房子呢。这些房子的屋檐和边角仅仅伸出到走廊的一部分,不似一般的寺庙殿堂的翘角飞檐那样高高悬起,没有明清建筑形式寺庙那种雕琢和彩绘,所以显得风格简洁明晰,这在国内应是比较少见的。
十几栋建筑依山势次第而建,基本上每一栋房子都是“悬空”而建的,房子底部由露出地面一两米高度的水泥柱子托起。我想这里能够看到寺庙筹建者的用心:南方比较潮湿,尤其是夏半年的雨季,而坐禅的人又非常忌讳腿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受风湿侵袭;再者,禅院每一栋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而且都只有两层高度,房屋之间的位置和距离也是拉开的比较远,没有紧靠和互相遮挡的现象,每一栋房子即使是在冬季也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当然,和采光的一样,通风的效果也是一样考虑到了。到了南方潮湿的季节的时候,竹林禅院就不会像国内南方的一些寺院建筑,由于较多考虑传统建筑的布局而较少考虑采光、通风、防潮等人居因素,在雨季和冬季时节显得阴暗、寒冷和潮湿,而是宽阔、错落有致的、明亮的“阳光暖房”。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积不大的、十几栋建筑的竹林禅院在外围竟然配备了独立的污水处理设置系统,这可谓国内山林佛教的寺庙中少见的“环境友好型”禅宗道场。将来这里也一定会发展成为非常理想的、适宜人居和坐禅的“宁静的国际禅修中心”。
我为什么要特别地提到和关注寺院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规划呢?因为佛法讲见物即见心,佛法不坏世间法,也不离世间法。恰恰相反,一个佛法修学群体的智慧和用心往往能在世间法上能够体现出来,对人和其他众生的生存质量、生存环境有没有流露出菩萨的慈悲和智慧精神?长期的经教熏习和用功过程最终对现实人生有没有体现出它的机用?我想起禅宗历史上一些公案有破斥“死水不藏龙”、“堕在黑山鬼窟”和“枯木禅”等参禅弊病的说法,对比目睹药山寺竹林禅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让我这个佛法初入门者体会到禅者的对生命与环境的关怀用心和中国禅宗的活泼泼、空灵灵的味道。
晚上的末后香明影法师在禅堂给大家讲解开示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每天讲一小段,每一个四句偈听进去了,都是无上的醍醐灌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听法师讲,根据他个人的经验,对大乘经典最好的读法是“参究”,这可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禅宗风格,连读诵大乘经典都不离“参究”。
最后让我回到一千多年前的药山禅寺,李翱问惟俨禅师那里,去体味、去参究:问曰,如何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文章来源:未知
校对:admin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