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花木深
刘瑞玲
来药山日久,早把寺院生活融入绵绵行住之中。每日去观音殿拜忏,到止观堂读书,独自在寮房受持早晚课诵,偶尔去斋堂帮忙做一两餐饭,或于院内洒扫庭除,都能生出无穷乐趣。唯有一处地方,是寺院极为重要但我却不大爱去的,那就是禅堂。
我对打坐参禅有天然的距离感,倒不是怕腿痛,只是心中不明:生活处处有禅机,为何非要枯坐到禅堂里参?有那许多时间,还不如读几本经书、收获点儿见地来得实在。
每年冬季的禅七法会,是禅宗道场例行仪规。师父早早定下了药山寺的禅七时间:从农历十一月十五一直到腊月初五,接连打三个七。一想到这整整二十一天都要在禅堂里度过,一支香接着一支香地静坐,从早到晚,我的心和腿就同时退缩起来。
我打定主意发心护持禅七,无论是去斋堂淘米洗菜,还是日日打水煮茶,或采来漫山的野菊花晒干供大家饮用,或守在禅院门前护持道场清净无杂……这些都是我愿意做的,而且净慧长老都说了,修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看,不一定要到禅堂里才能修禅嘛!
禅七开始前,师父召集大家说,寺院里的冬季禅七主要是为了成就常住的,大家平日里忙碌,难得有这样专心用功办道的机会,一定要各自珍惜。
我还没来得及提出护七请求,便有同参师兄对我说:“最近怎么都不见你去禅堂?修行可不能偷懒。”我忙申辩:“我有自己的功课,再说,打坐到底有什么用?”这话是绝对不敢问师父的,同参之间倒可以辩一辩。师兄拿了详解打坐的书给我,那是两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却花了很多时间去细细参究,一心要弄个明白。后又读了虚云老和尚的《参禅法要》,逐渐意识到自己从前认知上的错误与浅薄,竟默默升起了对打禅七的期待。
终于起七了,从各地赶来参加禅七的师兄们汇聚禅堂,师父于当晚开示了禅堂内的规矩以及打坐参禅的用功方法。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初参,总不得要领。但就像师父说的,只要腿子一盘,眼帘一垂,禅堂门一关,心就能宁静下来。
运用师父开示的三种方法(持诵观音圣号;默照观心;参话头)来回调节,倒不觉整日静坐的日子枯燥难熬,加之平日习惯了盘坐,腿上也没受太大苦痛。第一个禅七竟安然度过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心中充满法喜。
第一个结七日,师父询问我用功情况,我如实回答,师父只说慢慢来,久坐必有禅。师父又问我接下来的两个七作何打算,我一念只沉浸在禅堂用功之中,早把自己要发心护七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此刻经师父一问,羞愧心顿生,忙说:“我希望能护一个七。”师父说:“好啊,第二个七就由你来照顾大家的茶水点心。”我亦欣然。
护七,是另一种打七,且于我身心的受用更为直接。禅七期间要求止语、停用手机,这对坐在禅堂用功的人极易办到,但一出禅堂门,人就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干活时免不了要跟身边人交流几句,一得空闲又下意识地拿起手机。一次,我们几位义工在客堂相谈正欢时,师父忽然破门而入,他只说了句“整个禅院都在止语,你们这里却这样热闹”,我只觉得脸上发起烧来,默默发愿接下来的几天都止语做事,把修行落实到底。
护七远比我想象的要辛苦,除却斋堂、客堂、禅堂和水房的来回奔波,想要照顾好每位同参道友,最考验的还是一个人的细心程度。茶水的品类、水果的凉热以及茶点的搭配都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大众喜好随时变化,稍一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引发用功者身体上的不适。此外,我还每日抽出休息时间赶去禅堂坐早晚课香,晚间听师父开示《信心铭》。
第二个七远比第一个七感觉过得漫长,内心却是满满的充实。净慧长老说,修学生活禅,就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想,禅堂里的用功是觉悟的过程,禅堂外的发心恰是奉献的体验。第一次参加禅七,便得机会两处用功,何其殊胜!
第二个七结七时,师父以茶话解疑的形式详尽开示了药山禅师的公案以及参药山禅的用功要点,我心里的疑惑随着倾听一次次的问答渐渐清晰明朗起来。
最后一个七如约而至,又能走进禅堂一心用功,此时倍感珍惜。
坐在禅凳上默念着“药山一句”,不知何时一支香已燃尽,掌心温热无比,发出微微细汗,敷一敷眼睛,揉一揉腿,下座,行香,又开始下一支香……
难怪《法华经》里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静下心来体悟,才知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身心安泰。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只坐须臾之久,纵然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就像师父经常说的:念兹在兹,必有转迷成悟的一天。
此时好像才明白为何禅堂又叫“选佛场”,我们把自己的身心扔进去,经受种种约束的锤炼,打磨掉无始以来积累的妄想执着,最后脱胎换骨,从中选出开悟的佛。
三七圆满之日,师父以一句药山禅师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来供养大众,告诫我们既要有清高的修持,又要有随和入世度众的方便。
禅七结束了,我和禅堂的缘分也开始了。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两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当下的心境多么契合,通往禅堂的路虽曲折难行,走入后才见其清幽豁达,美不胜收。然而禅房幽深,似乎用一生的时间也走不到尽头。那又何妨?此时此刻就是今生修行的全部机会,你只管往前走就是了!
文章来源:未知
校对:admin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