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周其凤院士的国学课:一位化学家的人文哲思
2025 年 06 月 24 日
77岁,130分钟,全程站立演讲。目光偶尔掠过PPT,更多时刻,他眼含笑意,注视着现场听众。
全场凝神屏息,唯恐错过一句半句。讲座甫一结束,掌声如潮,经久不息。有人轻声赞叹:“如此渊博,又如此谦和!”
这是“药山讲堂”第十一讲的几帧剪影。本期嘉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教授,他以《格物致知,人文化成——在学习化学中启发人生智慧》为题,带来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什么是格物致知?周教授如此解释: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令智慧得到提升。什么是人文化成?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周其凤教授对此有着独特解读:“人文化成”一词取自《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对天下有着教化作用,化学也可以帮助成就人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周教授说,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不止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生命有着万千联系。可以这样说,化学的初心是生命,其终极关怀也是生命。因此化学不仅仅是物质科学,而且事关文化与文明,借助化学可以成就天下之物、天下之事、天下之人。
“化学之‘化’,是化育、变化与转化,也有化生、化灭、化有、化无等种种含义。”在周教授看来,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破除执念,觉悟无常,适应变化,从而消除烦恼,减少痛苦。化学家的使命,在于观察、发现、解释、推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变化而来的,也将变化而去,即使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化学元素也是如此。‘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化学元素周期表直观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量变”这一基本规律。周教授认为,明白了这个规律,站在修身的层面,可以警示我们要防微杜渐;站在工作的层面,则有利于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站在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使我们懂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
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荀子曾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韩非子则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古圣先贤的智慧言教,也是这一规律的充分体现。
周教授指出,化学元素周期律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尊重个性”的道理。比如钠和钾的性质大致相同,同归于1A族碱金属,但两者在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重视,否则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因此通过对化学及元素周期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的思想,从而提升与人交往的艺术。
人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纯净的物质有纯净物质的用处,人们也因此追求纯净,但更有用的却往往是不那么纯、含有“杂质”的物质。就像翡翠,正因为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才晕染出各个不同的瑰丽花纹。“化学还可以帮助人们懂得包容和尊重少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包容’,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周教授说。
化学还让人们学会“容错”。周教授的专业是液晶高分子化学,在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液晶薄膜时,他看到了因“向错”与“位错”产生的漂亮图案。正是这么一个错误,让液晶能够为人所用,成为制作显示器的好材料。同理,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基因的“错误”,培育出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品种;对于号称“织中之圣”的缂丝而言,没有“通经断纬”的“断”,也就没有色彩缤纷的图案。这让周教授对“错”有了新的认识:“错”是相对于原有的“正确”秩序(位置、方向、颜色、音调乃至基因等等)而言的,是对原有秩序的违背。错者美之始,无错无美。但错并不就是美,错也不一定都发展成美,更重要的是学会“容错、用错、荣错、宝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不断犯错、纠错中进步,实乃人生成长之规律。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这句话出自《淮南子》。周教授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与人道教育。他说:“人生无法规划,若一定要谈规划,唯一可规划且必定能实现的便是:今生做一个好人。”
在给北大化学系学子的一幅书法作品中,周教授如此写道:“化学乃变化之学,可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亦可点金成石,废利用害,全在人为。故入此门以求神通者,必也尚德之徒也。”周教授强调,学科学的人,首先必须要修养品德。如果品德不好,科学技术固然是第一生产力,它也可能是第一破坏力。
周教授对儒释道三家文化均有研究,讲座中他特别提到学习《心经》的启发,并以“得无所得,得而无得”八字概括其精髓。“有‘所得’是我们每个人目前的状态,我们因此产生挂碍、执着与痛苦。如果能够意识到痛苦来自我们的‘所得’,就可以努力把已有的‘所得’,‘无’掉,‘舍’掉。所谓‘得无所得’,即是抛弃旧我,以获新生。”
77岁,130分钟,全程站立演讲。目光偶尔掠过PPT,更多时刻,他眼含笑意,注视着现场听众。
全场凝神屏息,唯恐错过一句半句。讲座甫一结束,掌声如潮,经久不息。有人轻声赞叹:“如此渊博,又如此谦和!”
这是“药山讲堂”第十一讲的几帧剪影。本期嘉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教授,他以《格物致知,人文化成——在学习化学中启发人生智慧》为题,带来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什么是格物致知?周教授如此解释: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令智慧得到提升。什么是人文化成?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周其凤教授对此有着独特解读:“人文化成”一词取自《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对天下有着教化作用,化学也可以帮助成就人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周教授说,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不止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生命有着万千联系。可以这样说,化学的初心是生命,其终极关怀也是生命。因此化学不仅仅是物质科学,而且事关文化与文明,借助化学可以成就天下之物、天下之事、天下之人。
“化学之‘化’,是化育、变化与转化,也有化生、化灭、化有、化无等种种含义。”在周教授看来,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破除执念,觉悟无常,适应变化,从而消除烦恼,减少痛苦。化学家的使命,在于观察、发现、解释、推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变化而来的,也将变化而去,即使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化学元素也是如此。‘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化学元素周期表直观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量变”这一基本规律。周教授认为,明白了这个规律,站在修身的层面,可以警示我们要防微杜渐;站在工作的层面,则有利于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站在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使我们懂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
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荀子曾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韩非子则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古圣先贤的智慧言教,也是这一规律的充分体现。
周教授指出,化学元素周期律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尊重个性”的道理。比如钠和钾的性质大致相同,同归于1A族碱金属,但两者在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重视,否则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因此通过对化学及元素周期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的思想,从而提升与人交往的艺术。
人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纯净的物质有纯净物质的用处,人们也因此追求纯净,但更有用的却往往是不那么纯、含有“杂质”的物质。就像翡翠,正因为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才晕染出各个不同的瑰丽花纹。“化学还可以帮助人们懂得包容和尊重少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包容’,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周教授说。
化学还让人们学会“容错”。周教授的专业是液晶高分子化学,在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液晶薄膜时,他看到了因“向错”与“位错”产生的漂亮图案。正是这么一个错误,让液晶能够为人所用,成为制作显示器的好材料。同理,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基因的“错误”,培育出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品种;对于号称“织中之圣”的缂丝而言,没有“通经断纬”的“断”,也就没有色彩缤纷的图案。这让周教授对“错”有了新的认识:“错”是相对于原有的“正确”秩序(位置、方向、颜色、音调乃至基因等等)而言的,是对原有秩序的违背。错者美之始,无错无美。但错并不就是美,错也不一定都发展成美,更重要的是学会“容错、用错、荣错、宝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不断犯错、纠错中进步,实乃人生成长之规律。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这句话出自《淮南子》。周教授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与人道教育。他说:“人生无法规划,若一定要谈规划,唯一可规划且必定能实现的便是:今生做一个好人。”
在给北大化学系学子的一幅书法作品中,周教授如此写道:“化学乃变化之学,可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亦可点金成石,废利用害,全在人为。故入此门以求神通者,必也尚德之徒也。”周教授强调,学科学的人,首先必须要修养品德。如果品德不好,科学技术固然是第一生产力,它也可能是第一破坏力。
周教授对儒释道三家文化均有研究,讲座中他特别提到学习《心经》的启发,并以“得无所得,得而无得”八字概括其精髓。“有‘所得’是我们每个人目前的状态,我们因此产生挂碍、执着与痛苦。如果能够意识到痛苦来自我们的‘所得’,就可以努力把已有的‘所得’,‘无’掉,‘舍’掉。所谓‘得无所得’,即是抛弃旧我,以获新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