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答居士问(一)
(未知)
问:“有”不是“空”,那“有”是不是在空?“无”不是“空”,那“无”在不在“空”?空中有没有“有”和“无”?
答:有不是空,无不是空,有无也不是空。空中没有有,没有无,也没有有无。有不离空,无不离空,有无也不离空。总而言之,一切法都不是空性,一切法又都不离空性。一切法中找不到空性,离开一切法更找不到空性。一切有无诸法是众生在空性法界中的妄见,所见的境和能见的心都是虚妄,如此而已。
问:如来藏是不是空呢?
答:要看如来藏指的是什么,依义不依语。
问:彻悟后的真心是什么样子?
答:六祖大师讲“一切无有真,不应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妄心止息后,真心自显。危险的是,全身在妄的凡夫心智是没有测度真心能力的。
问:佛教是归于宗教专业合理呢?还是归结到哲学转业合理?
答:都是冤枉佛教。
问:昨晚做了个梦,梦中很不吉利,求解梦。
答:这个世界最根本的规律是无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生命的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修行,积极面对,勤种善因。
问:最近诸事不顺,求影师开解。
答:面对不顺是练忍耐的机会,所有负面的问题都是往昔欠下的债务,现在是果报成熟了,正好偿还。无债一身轻。还债的人生,是通向自由的人生。
问:心和物是不二的,西方文化对于物的追求,那是不是也是一种对心的追求呢?因为心和物是不二的,我们对物不该追求,是不是对心也不该追求呢?
答:心和物是不二的,但也是不一的。心不是物,物当然也不是心,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事实;但是心不离物,物不离心也是事实。这两者我们不能把它打平,所以我们总是在心与物的对立与统一中纠结。当然,在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中依然可以炼心,即便有人一心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他依然也要提高修养,因为不提高修养,他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外在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内与外两者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虽然没有界限,但是侧重点不同,发心不同,方向不同,结果就会全然不同。我们以一颗不自知的心去认识外境,永远不会有终极的答案。因为我们以不认识的心去认识外境,认知的主体不清楚,那么我们对客体的认识就永远是相似的。我们也许可以无限接近,但是永远没办法达到最终的真实。唯一的出路就是转过身来,返究其心。先认识了我们的心,这时才能超越心与物的对立,达到既认识心又认识境的目的,这是唯一的出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在禅宗的基础修行阶段,究心是对的,逐物是错的。但在禅宗修行的高级阶段,求心与求物都不对,正如南泉禅师所说的,“拟向即乖”。
问:是不是在我们念念相续的妄想之中,其中任何一念都不是平常心,但是这种念念相续的变化状态是一种平常心?就像波浪,前浪和后浪的任何一个浪花都是瞬间变化的,但是这种波浪起伏的状态是一直存在的。
答:平常心不是生灭心,我们念头有起伏是生灭心,这个不需要论证。也不能把生灭不停的状态称为平常心。不管我们是看到、还是想到、还是刹那生起的觉受,都是生灭心,因为它已经灭去,它并没有停留,所以它不是平常心。我刚才讲了,所谓的平常心也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平常心。我们要想体悟平常心,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返观生灭心的过患,直接地来观察、思维、体会,来谛观生灭心的起处。这个过程并没有一个答案,而是一路返观下去,当有一天生灭心顿断了,这一定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突变了以后才是所谓的平常心,到那个时候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赵州和尚有一个《鱼鼓颂》:“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这里不能与凡夫说的,指的就是平常心的境界。平常心与生灭心的关系,正如水与波的关系。水与波不是一回事,但又永远不能分开,波与水不一不异,生灭心与平常心亦复如是。《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也是这回事。
问:幸福的存在有可能吗?
答:我从两个层面来回答,一是世俗层面,我们凡夫的生活有苦有乐,有所谓的幸福感,这叫世间真实,只要努力培养慈悲心,就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幸福感;二是就佛法而言,圣者的境界是清净快乐的,没有无明和痛苦,真实不虚,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佛教讲的有漏皆苦,是指我们以身体为自我的凡夫生活相对于佛陀的境界来说是纯苦无乐。但就我们生命本有的智能来说,我们生命深处本有纯乐无苦的潜能。只是由于我们执著于身见,执著于狭隘的经验和认识,不能打开它而已。
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由于一念无明,本来就具有佛性的非常清净无染的状态为什么会被无明所染?
答:我们本具佛性,但我们从来就不认识佛性,这就是无明,这两种根本同时存在。这两种根本是《楞严经》告诉我们的,当然也可以用现在的经验来证明,我们既有智慧也有愚痴,智慧不是由愚痴产生的,愚痴也不是由智慧产生的,依据因果法则推演下去两个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本有佛性,也本有无明。不是说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显现的,后来被无明障蔽了。通过学习和修行,我们可以破除无明,开启佛性,开启了佛性以后,就像金矿炼成金以后,永远不会再成为金矿了。无明无始有终,觉悟有始无终。
上篇 下篇